登录/注册
诗中“田园”—浅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doc
2023-09-20,文件大小: 44.0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诗中“田园”—浅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内容提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诗都是以写自然田园为主,在他们的诗中都体现了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在诗中都流露出了真实的情感,心情.但是,陶氏对自然的爱是一种“物我同一",诗境是空灵之境;华氏对自然的爱是“以我观物”,是“同情”,最后落脚点是超验的非现实. [关键词] 陶渊明 华兹华斯 田园诗 自然 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在四十一岁后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归隐田园。在他归隐离去时所做的《归去来兮辞》,开篇一声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接下来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愉快和美好:乃瞻衡宇,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 ]字里行间欢快的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的喜悦之情。陶渊明的后半生是在田园里度过的,他在田园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


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温汝
能在《陶诗汇评》中说这首诗“兴会独绝,境在寰外,神游象外
”[ 3 ].在这首诗中,“心远地自偏”写出了陶公在人世间结庐生活,
却能有这番宁静的原因,只要心远离红尘,那么所处之地自然而然就
因为没有人来往而偏僻起来.但诗人并没有因为这样而寂寞,因
为他有南山,飞鸟相伴.并且,他能与农人和睦相处,不是孤高清冷,如
“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 (《归园田居》其一),“春秋多佳
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其二).陶渊明归隐,身
隐心也隐,身心俱与自然相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能够做到 “得象而忘言”“得
意而忘形”,寄情于山水,抛开俗务、思辨,“常著文章以自娱
”。萧统
在《陶渊明集序》中赞扬到:其
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著,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
而旁流,干云霄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 4]陶渊明诗
歌的最大特点是平淡自然而又意味醇厚,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
手法,既生动的勾画出淡雅素净的田园风光,又将诗人在田园生活
宿;离开了官场的喧嚣与污浊,获得了自由、宁静、畅快、舒坦的心境。他的《饮酒》第五首写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


恬淡心境直率的书写出;一切都仿佛从胸中自然流出,谢尽炉冶、斧凿
之痕。正如苏轼所言的“天工与清新,真之求而自然”。 比
陶渊明晚十几世纪的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
奠基者,是当时英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具有“大自然的诗人”的美
誉。他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认为自然能给能够启迪
人性中的博爱和善良的情感,而且,融合在大自然之中能够使人得到真
正的幸福。在他描写自然的诗中,华兹华斯充分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
赞美.从1797至1807年是华兹华斯创作的旺盛时期,他最
优秀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这一时期,如:《丁登寺赋》、《彩虹》、《美
丽的夜晚》、《在威斯特敏斯特桥上所作》、《水仙》、《致云
雀》和《迈克尔》等。在这些诗歌中,他用纯朴、自然的语言描写了
湖光月色、流水行云、歌鸟林禽、树丛野花,勾勒出一幅幅秀丽的
风景画。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精纯,自然,在沉思中饱含着同情,深刻精致
而又带有感伤,想象力丰富。在《水仙》中,水仙成了华兹华斯“孤
寂时分的乐园",让他的心灵“欢情洋溢,和水仙一道舞涌不息
”。而且这首诗的语言清新精纯,富于舞动的的气息,色彩艳丽.在《
致雏菊》中,作者写到:那
边的大世界热闹非凡,这
边没有事做,没有热闹可看,我还是
再来找你攀谈,可
敬的雏菊!
中的


是自然界平凡的草木,神
态谦恭,容貌也朴素,却
有一派清雅的风度——爱心所
赋予![ 5]因
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光潜《荷塘月色》)所以作者
来找雏菊“攀谈",略带感伤却没有放弃心灵的追求,没有忘记他
迷人的想象—-端庄
的修女,举止谦和;爱
神宫苑里活泼的宫娥,他
那天真憨直的性格经
不起诱惑;女王
,戴一顶红宝石王冠;瘦
子,裹一件单薄的衣衫-—这些
名称对于你,依我看,还都
挺合适。"[ 6]在
作者眼里,雏菊可以是修女、宫娥、女王、瘦子。丰富的想象力,给了我们
丰富的意象。 华兹华斯
因为对自然的热爱,呼吁人们要“热爱自然”,因为“自然
永远不会背叛你所呈现给它的爱”。正如爱默森在《谈美》中写到:大
自然除去供给人类衣食之需外以满足了一种更高贵的要求——那就是
满足了人类爱美之心。……万物之本性果真奇妙,或者可以说



类独具慧眼,能够构形绘影。因此,自然界一切基本形体,如天空、
如山岳、如树木、如鸟兽、看了都叫人觉得可喜;……人假如朝夕
营营,为俗务所累,或者惯于俗人交游,觉得身心受到束缚,一旦回
到自然去,自然就可以发挥他医疗的妙用,恢复身心的本来真知。商
人和律师走出纷扰的世界,搁下处世的心机,抬头看见天空树木,就
觉得他的人性又恢复了。在自然永恒的寂静之中,他们悟出了自己的本来
面目……[ 7 ]华兹华斯
从自然中找到了现实社会没有的人性、美,觅得一块超脱之
地.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诗都是山
水田园诗,都书写了大自然的美好,宁静,自然,以
及投身自然生活的愉悦和欢欣.但是,他们的诗观看自然的
态度却不同,陶诗用“以物观物”的眼光,而华诗却是用“以我观物”的
眼光。陶渊明有杜甫“尔汝群物"之情,用一颗赤子之心去观物,他
放弃了理性的生硬与骄傲,甚至放弃了人类中心的态度,将自然
作为朋友,手足,心心相印的友人。正如唐人司空图在《诗品》中所
言:忽逢幽
人,如见道心,情磵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
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8]在
这里,“幽人”“客”正是大自然的魂灵,正是与诗人灵魂偶然相
遇、深心相契、默默晤谈的“友人”。陶诗中我与自然是一种平等
的态度,而在华诗中,自然由于我而现出它的美。



尔所言:艺术家
所选择的某对象的这种理性必须不仅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
受到感动得,他对其中本质的真实的东西还必须按照其全部广度和
深度加以彻底体会.[9]正如
西方对自然的所持的“同情"的观点:“以己之心体察,所见人之心,
使自己之情同于他人之情”[ 10 ]。如华兹华斯的《夜景》,将自己的
悲观的心情投射到自然上面,以己之心关照自然,而不是任由自然自
说自语。 同为写自然的山
水田园诗,陶诗和华诗却诗人关照自然的角度、与自然的主
客关系不同而不同.产生这样不同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文化的积淀
与审美观对诗人的影响。中:“
虚静” 神游→物化→玄游西
:“天才” 联想→同情→幻想“不
管对景或真见过此景与否,以心灵的主动性为中心来谈创作论,在中国为内
思神游,在西方为想象.”[ 11 ]中国的内思神游以“虚静"为
前提。《荀子·解蔽》所言:“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
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于四海,处于今而论
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12 ]“虚静”是获得宇宙精神的方式,诗人要
用诗心来反映天地自然之心,正如“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物"(苏轼
),“虚静"能使人超俗忘物,凝神于一,而且,体现出了“
气",平心静气的将人心之气返回于宇宙之气.而西方的想象则是
黑格


调“天才",以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无论这份“才气”是得之
于神授还是得之于灵感.刘勰
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诗人的神思
要翱翔于古今各类艺术及作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
文赋》).能够“神游”接下来还应“物化"。融情于景,达到忘我的境
界,以一颗玲珑心来感受自然的一切,使自然朴拙的美得到最充分
的展示.正如徐复观所言:惟
有物化后的孤立的知觉,把自己与对象,都从时间和空间中切断了,自己与对
象,自然会冥合而成为主客合一的。既然是一,则此外
再无所有,所以一即是一切。一即是一切,则一是圆满俱足,便会
“自喻迁志”。主客冥合为一而自喻适志,此时与环境,与世界,得到
大融合,得到大自由,此即庄子之所谓“和”,所谓“游”……在“
忘我”“丧我”“物化” 的精神状态中,解消了理论及实践关连
,因而当下的知觉活动,成为前后际断的孤立。[13 ]从
而由物化进入了玄游。陶渊明《饮酒》其五 就有空灵的玄理。他与自然“不
隔”(王国维语),能够 “忘我”。并且陶渊明具有一颗禅
心,他能以酒忘忧,从酒中体会到禅意,做到真正“无待”的归隐。狄德罗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上传者
可乐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