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24 唐诗三首.doc
2023-09-24,文件大小: 771.0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24 唐诗三首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3.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3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4课预习卡。第1课时 教学《石壕吏》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句式特点。2.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3.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们的眼睛,因为那是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争,那是浸满眼泪、铺满鲜血的灾难。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篇——《石壕吏》(板书文题)【设计意图】由“安史之乱”引入作者和作品,介绍背景,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激发学生的


,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
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
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师:
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课文,咬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古体诗的句式特点。2.再
读课文,读出层次师:《石壕吏》是一首
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关注文中指明时
间的词,思考课文的叙事脉络。(生
交流明确,师引导补充)预设 课文
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诗人日暮投宿,到
天明登程告别,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是对话,以“耳闻”为线索,从差吏夜间捉人,到
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
,层次十分清楚。3.理解构思,
想象情境师:诗人
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请同学们演读老妇的语言说
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生
交流明确)预设 一个苦难的
家庭: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乱
丧子之苦)儿媳
出入无完裙,孙子尚在乳下。(家境困窘之苦)老
妪暮年从军,老翁妻离子散。(力衰应征之苦)师:
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
阅读兴趣。二、朗读诗歌,读出情境1.教师范读,标注字音、节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用
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请同学们慢读想象:差役是如何逼问
老妇的?试着补白暴吏的语言。(生合作
交流)预设 石壕吏:家
有男丁否?老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尚
有他人否?老
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请
人速应役! 老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师:
请用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生
交流明确)预设 差役
——怒(嗔怒、蛮横);老妇——苦(艰难、悲苦)。师
小结: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同
桌之间角色演读,体会诗歌情境)【设计意图】此环
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句式、韵律特点;理读课文,把握层次理
清课文的叙事脉络;并通过想象情境感受构思的巧妙,最后进行角色演读,进一步理解
故事内容。三、走近杜甫,体
悟情怀师:这首诗近
乎纯用叙述展开,除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就再无议论抒
情句,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态度的呢?(生
交流明确,师小结)预设 诗人
将褒贬之情融于精准客观的叙述中,用精练的词句去感染读者。如“有吏夜捉人”一句中,“夜”“捉”二字
除了客观叙述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让读者感
到:统治阶级于人民入睡的黑夜捉人,其突然袭击的凶残面目可想而知!作者如实而又准确
的叙述,揭露批判之意不言自明!再
如写故事结局的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在
客观点明事件结局的同时,已暗藏了对事件的感受:从“暮投”到“夜久”再到“天
明”,反映了老妪哭诉、官吏威逼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诗人整夜难眠,极度关注事



的心情;“幽咽”二字把年轻寡妇忍气吞声、无力回天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出来,也表现了诗人的同情之
心;“独”字写诗人与孤单的老翁分别的情形,诗人的悲痛之情也尽在其中。可见
,作者在叙事当中,笔端饱蘸无限深情,虽不着一句议论,不着一句抒情,但凄
苦、悲愤之情尽在不言中。师: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生
交流明确)背景介绍唐
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
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
兵力。杜甫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
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离家出征时的悲凄哭声。“三吏”“三别”就是
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石壕吏》是其中一首。预设 这首诗
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服役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
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师
小结: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
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诗人才明写老妇暗
写差役,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既表明自
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写出了老妇一家
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封建
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往往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
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设计意图】此环
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站在诗人的角度,讲述事件,体悟诗人苦闷复杂的心
理,理解诗人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吟
诵诗歌,感受古体诗的韵律特点。2.品味诗歌中的精彩描写,体会诗人忧
国忧民的情怀,领悟作者的奉献精神。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
过“诗圣”杜甫的《石壕吏》,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师生齐
背)。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他的传世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次走进杜甫的心灵世界
,去触摸他最细腻的情感。(板书文题)2.介绍背景师:这首诗
也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背景介绍唐
肃宗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灾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
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
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
,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侍酒自娱。但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
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
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设计意图】
第2课时 教学《


顾杜甫的诗歌,拉近与诗人之间的距离,介绍背景,知人论世,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诗。二、读出韵
律,感受情境1.读
准字音和节奏重点字音:挂罥(juàn)
沉塘坳(ào) 俄顷(qǐnɡ) 布衾(qīn)丧乱(sānɡ) 庇(bì)
突兀(wù)朗读节奏
划分示例:①八月/秋
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②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师:
从篇幅、长短句、韵脚来看,这首诗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什么不同?(生
交流明确)预设 ①
篇幅长(24句);②句式灵活(七言为主,兼有二言、九言);③韵脚(连续
的韵脚变换,第一节五句用不同的韵脚连续押韵)。2.概
述事件,想象情境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按照老师示例的“风起茅飞”,试着用四字词语概述事件。预设 风起茅飞
,群童抢茅,云涌雨注,屋漏衾冷,娇儿蹬被,沾湿难眠,思得广厦,大
庇寒士。师:
请同学们吟读课文,把自己当成诗中的主人公,展开想象,抓住景物的特点,按
照事件的发展描述诗中的情境。(生
自由吟咏、表达)【设计意图】此环
节旨在引导学生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