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8 时间的脚印.doc
2023-09-24,文件大小: 691.5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8 时间的脚印 1.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8课预习卡一、激趣导入师: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并用一些载体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种奇特的记录时间的载体——岩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时间的脚印》,去看看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吧!(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入手,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话题,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二、把握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师: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自读任务一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生圈点批注,归纳作答)预设 单句成段的句子及其作用分析:


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对岩石
形成的具体过程的描述。 第22段:“岩石
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自读任务二根据
对任务一的单句成段句子的分析,梳理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生分
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预设 结
合对任务一的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
由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
一。第二部分(第5—29段):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
先讲非生物的地质现象,主要是岩石的
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第5—21段),接着讲其他几种情况(第22—25段)最
后讲化石(第26—29段)。第三部分(第30、31段):总结
全文,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说明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
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
义,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说明,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介绍。师
小结: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
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
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


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自读任务三根据前
面内容的整理,说说本文的主体部分的逻辑关系。任选一个角度阐述理由即可(生分
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预设 示
例一:例子的不同层次——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的例子;在介绍
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
留下的印记。示
例二: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
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的生灭过程。这是因为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
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说明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
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宏观的视野中。 示
例三: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示
例四: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的形态变化: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新
岩石。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三个
层面推进,逐层深入。从关键句段,到课文结构,再到内部逻辑关系,逐
步细化,引导学生深入有序地阅读文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三、
赏析语言,品味写法本文的语言
跟《大雁归来》一文相似,也很有特点,既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文中有很多语句
耐人寻味,形象、幽默、含蓄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你能找出几句分析一下吗?自读任务一找
出文中能体现文章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的句子,并分析。(生分
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预设 示
例一:句子: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
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分析: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



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
经受着磨难”。 示
例二:句子: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分析:三个并
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
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
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示
例三:句子: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分析:说“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运用拟人的
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赋予了事物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示
例四:句子: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分析:如
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
严密性。自读任务二赏
析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词语在表达作者的意图方面的作用。(1)时间是没有脚的。(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3)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生分
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预设 (1)“时间是没有脚的”
将时间的抽象性和人们对它的无可奈何生动地写出来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反用“海枯石烂”的成语,说明石头也并不是人们想
象的那样坚硬。
仿佛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这里用的是中性语言,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
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
当然是一种“破坏”;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
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师
小结: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以亲切感
。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
象来定。【设计意图】本环节
通过品析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进一步理解课文用词。本环节从用词的
准确性和生动性及用词用意两个角度来探讨,提升学生品析语言的能力。四
、总结归纳,延伸拓展师:作
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日常的感觉延伸
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请同学们根据你所知道的课内外知识,完成下面的
拓展任务:拓
展任务一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
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课文第22—29段并分组讨论
,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
示。 (生分
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预设 示
例: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④
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意
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
认识,还使我们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能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
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力量。拓
展任务二(1)课
外搜集图片或资料印证下列问题:
(3)“


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你还能查找到哪些因素?②为
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请查找图片印证。(2)
为什么寒武纪前形成了很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形成了许多煤矿?用科学报告的形式报
告出来,不超过300字。(3)地
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征?请制作图表,标示出来。(生课后完成任务)【设计意图】本环节
旨在通过延伸性的探究活动,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外活动,延伸学生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索
精神。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