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导)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2023-10-22,文件大小: 132.5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 一、从汉至元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演变过程——调整措施[特别提示]“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又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因此,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1)汉朝①汉初:继承 ,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②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丞相;确立中外朝制度。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外朝是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外朝,沦为执行机构。(2)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①源流:三省六部制由 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②主要内容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起草政令、审核政令和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政事堂是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改称“中书门下”。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 、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③影响对当代:A.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B.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对后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宋朝①初期:设 (习称政事堂)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同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特别提示]宋朝政治机构示意图——二府三司制二 中书门下(行政)——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府 枢密院(军事)——枢密使 第 1 页


才干不足的缺陷。3.演变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综
合提升]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在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
两种:(1)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
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
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二、中国历代王朝的监
察体制1.演变历程——历代监
察机构(1)
秦代:在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上郡一级行政机构有监御史,是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代①地
方: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中央:御史大夫主
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3)汉以后:[来源:学_科_网]朝代机构职权唐中央——御史
台定期向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中央——御史
台;地方——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元中央——御史
台;地方—— 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案,可以先斩后奏。明
清中央——都察院;地方——按察使司专职监察2.演变
趋势: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3.评价(1)
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
局限性:是君主专制的工具,这一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三、中国古代王朝的
选官制度第 2 页
三司(财政)——三司使2.演变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2)提高行政效率。(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


官制度实行时间选官方式选官标准世
官制先秦时期世袭血缘军
功制秦朝略军功察
举制汉朝以官举士才德[来源:学|科|网Z|X|X|K]九品
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评定授官门第科
举制隋唐至明清时期考试考试成绩(或才学)[误区警
示] 隋朝以后,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恩荫
制度、举荐制度、破格提拔等方式在选官途径中,起着辅助的作用。2.重要
选官制度的简介(1) :是一种由下而
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2)
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
,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
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3)
科举制:是政府通过 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隋朝创立,唐宋以来继承发展。唐代增加了
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前者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后者考时务策和
经义;前者难,后者易,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但进士及第后容易升迁
,所以更受世人青睐。宋代因“重文轻武”,更为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
。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更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来源:学.科.网]3.对
科举制的评价(1)
积极性:①把读
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
文化素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把选拔人才
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以
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2)
消极性:①科
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时的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
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②科
举制是一种将 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4.演变
趋势: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四
、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元朝以
前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第 3 页
1.演变过程选


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中央与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②汉武帝时期:
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
作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郡县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中央集权
得到加强。③后期:
州由监察区变为正式的行政区,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州、郡、县。(2)唐朝:
道、州、县(3)宋朝:
路、州、县2.元朝的
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1)主要内容①行中书省作为最高
地方行政区域,简称行省,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②与行省平级的
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 ”;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
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③行省以下的行政
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④行省长官由朝
廷任命。⑤行省拥有
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补
充——元代中央对地方行省的节制措施:A.政治、军事、财政权力
节制;B.定期觐见述职制度;C.监察制度;D.省官互迁制度。(2)影响A.对当代:行省制度
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对后代:行省制度的
创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演变
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五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1.中央行政制度:相权
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强化。2.地
方行政制度: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发展。3.监
察制度: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但实际效能有限。4.选
官制度: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小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可归纳为“一、三、三、四”一
个核心:皇权至上主
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地
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第 4 页
(1)汉朝①初期:


选拔、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三
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四个
阶段:秦朝确立——汉代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随
堂训练一、
单选题1.下列有
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秦
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
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
民族封建国家④明朝的内
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2.伏尔泰
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
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
自我调节。”该材料盛赞了古代中国的( )A.内外朝制、
察举制 B.三公九卿制、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D.内阁制、科举制3.有
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
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西
周 B.秦朝 C.唐朝 D.北宋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
质上是继承和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
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5.从汉至元,中央由三
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
级制再到行省制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