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
2023-10-22,文件大小: 20.0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间的斗争时起时伏,对国家经济生
活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A.制定了过度时期
总路线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提出调整的“八
字方针”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7.1980年
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
;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第
1 页
1.“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是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2.1961年2月,中共中央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中规定:社员除耕种不超过当地耕地5%的自留地外,还有权开垦荒地、饲养家禽、从事渔猎、采集和手工生产等;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都归社员所有,都归社员支配。此规定( )A.有利于加快农村社会主义改造B.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展开C.有利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回复D.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3.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B.发动大跃进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 )A.开辟一条合乎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B.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的问题C.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D.科学判断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5.1956年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最终( )A.没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C.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D.上缴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农户,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私营经济之


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
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8.打油诗
“出工鹭鸶探雪,收工流星赶月,干农活李逵说苦,挣工分武松打虎
”,说明了( )A.三
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大跃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农民
觉悟的提高D.“一大
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9.1961年
—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
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
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4.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
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大
力调整国民经济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C.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D.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10.“先抓吃穿用
,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
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
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总路线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1.一
五期间,中国投资在工业上的资金达250.2亿元,对农业的投资41.8亿元
,对重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由1952年的34.3%增加到1955年的47.3%;对农业
基建的投资则由1952年的14.8%减少到1955年的6.7%。
这表明当时国家意在( )A.加大农业
投资比例规模B.重点并优先发展重工业C.调整农业工业
投资比例D.纠正国民经济畸形结构12.三
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提出: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
受的限度内。这一思想( )第
2 页
菜播


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C.摆脱
了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D.契合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方针13.三
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提出: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
受的限度内。这一思想( )A.促成过
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C.摆脱
了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D.契合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方针14.1957年,国
务院文件指出:“我国杜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
少,而且会使城市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并于次年
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这一举措( )A.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
步B.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C.保障
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D.是“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体现15.截止1953年11月,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
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
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背离
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B.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
程度D.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16.1949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是中国现代化过
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有学者把1949年前的中国称为现代化早期,而将1949年之后
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主要理由是1949年后的中国能够( )A.组织一
切力量实行国家工业化B.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C.继续
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D.实现独立自主不再受外国的干涉17.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
曾放出了许多离谱的农作物高产“卫星”。其中,
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高产7320斤,湖北麻城县建国农业一社早稻亩
产36956斤,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中稻亩产130434斤10两4钱,在当时诸
多的“卫星”中特别耀眼,以官方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种媒体曾
对之作了大量的报道。引发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思想根源是( )第
3 页
A.促成过


总路线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三大改造18.某
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
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
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该是( )A.中共“一大”
纲领B.中共八大决议C.《共同纲领》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19.建设社会主义的初
步探索中,影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新中国经济
基础薄弱B.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C.三
大改造过急过粗D.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20.周恩
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
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建立国家工业化
基础B.发展农业、
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
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1.中国的现
代化发展步履维艰,对此中国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材
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处于发展
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阻险迭
起,前路漫漫?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
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
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
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
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样解释的分
析框架。——摘编
自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材
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
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
全国工业的发展。……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
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一第
4 页
A.1958年


”计划规定,五年内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
,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据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1)你赞
成材料一中哪一种观点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加以论证。(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布局特征,以及成
果答
案1.B2.C3.A4.A5.C6.A7.A8.D9.A10.D11.B12.D13.D14.C15.D16.A17.A18.C19.D20.D21.(1)外
因论: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列强侵略��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