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docx
2023-10-22,文件大小: 447.47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四个部分,其中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属于自然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技能。“地球和地球仪”一节,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入手,并通过研究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详细介绍了相关地理知识,主要包括地球仪中各部分的名称、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如何运用经纬网确定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等。“地球的运动”一节,教材中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增加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通过空间图示明确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周期、方向以及产生的主要地理现象。“地图的阅读”一节,教材主要讲解了地图的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通过“台湾岛地图”的实例,明确比例尺的计算方法、确定方向的三种方法,以及图例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学会了如何看地图和绘制地图。该节的另一内容是在生活中选择适用的地图,体现了“学习终身有用地理”的理念,通过实例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实际选择合适地图的方法以及注意的主要问题。“地形图的判读”该节内容共设计了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三个课题。分别讲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通过实物图示和分解图示阐明了等高线地形图中各地形部位的名称、陡坡缓坡的确定等相关知识。“分层设色地形图”在这一板块中,通过图示重点讲解了五种陆地地形的主要特征以及地势的起伏特点。“地形剖面图”这一内容,教材设计了绘制地图的活动题,在绘图活动中使学生明确了地形剖面图的特征及其绘制步骤,突出强化学生的绘图技能。整体教学1.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用相关的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描述地球的大小。2.了解地球仪上经纬线以及经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的位置。3.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的特征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 1 页


目标4.理解昼夜更替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四季更替、五带划分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6. 掌握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大小,运用比例尺计算相关的距离。7. 掌握地图上判定方向的三种方法,记住地图上常用图例。 8. 根据需要能选择适用的地图,并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9.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10.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判读各个地形部位的名称;根据等高线的稀疏情况正确判断坡度的陡缓;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计算等高距、相对高度、实地距离等。1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正确判读陆地五种地形的名称及其特征。 12.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相关特征,并能正确地绘制地形剖面图。 教学形式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任务设计1.地球和地球仪小组合作2课时1.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用相关的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2.了解地球仪上经纬线以及经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的位置。2.地球的运动自主探究合作2课时1.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的特征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理解昼夜更替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四季更替、五带划分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3.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地图的阅读自主探究合作1课时1. 掌握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大小,运用比例尺计算相关的距离。2.掌握地图上判定方向的三种方法,记住地图上常用图例。 第 2 页


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
基本构造。三、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四、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难点:地球仪的空间
立体定位。教学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
哪儿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第 3 页
3.根据需要能选择适用的地图,并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4.地形图的判读自主探究合作1课时1.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2.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判读各个地形部位的名称;根据等高线的稀疏情况正确判断坡度的陡缓;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计算等高距、相对高度、实地距离等,并能正确地判定方向。(重点)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正确判读陆地五种地形的名称及其特征。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相关特征,并能正确地绘制地形剖面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


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完成)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古代
人眼中的地球是怎样的?答案:天圆
地方。2.人
们根据什么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答案:根据
太阳和月亮的形状。3.什么事件
第一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答案:麦哲伦船队
的环球航行。4.什么事件
第一次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答案:20世纪,人类
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5.请你
用赤道周长、平均半径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答案: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平均半径是6 371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同
学们请看课本P4,观察地球仪,独立完成以下各题:1.什么
是地球仪?答案:人
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2.地球仪有
什么作用?答案:借助
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第 4 页
过程导入自主学习(教


思考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答案:古代
的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凭直觉和臆想来猜测地球的形状。2.根据
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答案:不能,因为
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3.请同
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
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答案: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环
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精
讲点拨】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
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太阳和月亮”),再到用事实论
证(点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
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教
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结论】 大
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
信,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
发生、演变和发展。过
渡: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
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4.请
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并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第 5 页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读图


为6 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过
渡: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
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
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
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探究活动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小组合作,描绘地球仪
简图。2.讨论
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 教
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精
讲点拨】 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
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用不
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教学过程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
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
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根据板
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第 6 页
答案:地球的平均半径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推测为球体证实�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