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案.doc
2023-10-23,文件大小: 23.0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专题九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作品;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意义与失败原因。能力培养:通过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思想目标:通过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维新志士在国家民族面临被瓜分之际,奋起救之变法,充分体现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重点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维新思想;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变法法令的内容;对变法的评价。难点知识 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特点;对变法的评价;变法失败的原因。一、背景政治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 19C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经济基础: 19C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传播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成立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早期维新思想时间原因人物思想19/60、70西方思想传入、民资产生王韬;郑观应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爱国:以“商战”反侵略教育:提倡西学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并付诸实践;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准备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1、康有为的变法思想(1)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 1 页


“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积极宣传变法。(3)康有为在梁启超
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
地阐发了变法理论。为
什么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
①是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
②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保守性,不可能打出鲜明的旗帜。
③是由
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于其所处时代决定。
④康有为为减少改革阻力。2.
梁启超的变法主张1896年8月
,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
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要“伸民权”“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
比较同:继承
和发展
①都主张变法;
②都
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异

①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理论,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完整理论
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且康梁维新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3.谭嗣
同的主张1897年初,
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4.严复
的主张1897年,
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了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
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二
、过程变法的
酝酿1、
著书立说: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2、
办校讲学:万木草堂(广州)、时务学堂(长沙)3、
著书办报:北:《中外纪闻》《国闻报》南:《时务报》开端
:“公车上书” 1895.春,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发展:1、建立
团体:成立强学会1895夏、2、封建势力论战第 2 页
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2)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他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


不要维新变法(首要问题)②要
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核心问题)③要
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实
质: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 使一
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
解放的潮流.3、上书
言事:《应诏统筹全局折》4、保国会的成立:具
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高
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主力:一
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两种身份的仁人志士,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开始
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内容:政治:
①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权,②废除旗
人寄生特权——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经济:保
护农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军事
: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文
教: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有
利于西学的传播意义:有
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开明地主参与政治,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局限性: ①没有
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等主张②没有
涉及土地问题③没有深入
广大民众④文
化教育方面依旧保留了封建文化的残余。失败过程:①顽固派
破坏②袁
世凯出卖③标志:戊戌政变结果
:仅保留了京师大学堂性
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历史意义:①是
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②是
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第 3 页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①要


解放的潮流,思想启蒙,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促
进中国人民的觉醒。败因: 国内: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具
体原因:①采取改良的办法②依
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顽固派的反对与
破坏④寄希望于袁
世凯和外国侵略者⑤脱离
人民群众国际:帝国主义
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教
训(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在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承
上启下。是继洋务运动后对近代化的
继续深入发展阶段。(1)
启动政治近代化: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
制度进行改革。 (2)推动
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
深入推动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是中国第一次思想
解放的潮流。 (4)
大大推动教育近代化: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近代
高等教育开始形成 维新思想和
欧洲启蒙思想有什么共同点?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方面又有哪些差异
性?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共
同点:①都属于
资产阶级思想;②都
反封建,冲击了封建专制差异
:①法国启
蒙思想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
,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②中国维新思想
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现状,以实现独立、富强,但变法
很快失败了。原因:①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
度远不如18世纪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
性和妥协性;维新思想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②法国启
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是在民族危机
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成熟戊戌变法与日本
明治维新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社会背景:第 4 页
③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


抗持续而强烈;新兴资产阶级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知系发展
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
强大。领导
力量:日本:中
下级武士援有较强的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
阻力相对较弱;中国:改良
派不能发动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颁布措施无法实行。国际
环境:日本:明
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言同潮未形成,西方列强
加紧侵华;中国:维新时,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
段,迫切要需原料和市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的主要条件(1)客
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中国人民民族意识
觉醒。(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
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
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等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
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5)政治基础:
无实权的光绪皇帝。(6)主力:一
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
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8)推动
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第 5 页
日本:人民反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