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因数与倍数_人教新课标.doc
2023-10-23,文件大小: 97.0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并体会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2)通过探索、交流,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特点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况的能力,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二、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因数。三、教学难点: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2、学会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四、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五、教学过程设计: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用品,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作业纸,请大家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准备好了吗?好的。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吗?老师也非常喜欢。最近有一部电影特别火,叫《爸爸去哪儿》,你们看过吗?说一说,在这部电影中你最喜欢谁?(生自由说)认识他吗?(课件出示:林志颖)他呢?(课件出示:kimi)师:想一想,林志颖和kimi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生:父子关系)也就是说:林志颖是kimi的( );kimi是林志颖的( )。师:哎!我们能不能说“林志颖”是爸爸呢?生: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不知道“林志颖”是谁的爸爸!师:有道理吗?看来,爸爸和儿子之间其实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接说---谁是爸爸或谁是儿子,而应该说清楚--------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师:哎,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数学上,有没有这种的关系呢?是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数与数之间有时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你们想了解吗?第 1 页


研究数与数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上课
伊始,开门见山的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直奔主题,使学生的思维以
及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快速地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这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行
之有效的导入新课的好方法。】2、自
主提问,引发学习兴趣。 师(
指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大家都想了解什么呢?生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师:是
呀,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呢?(副板书:是什么?)还有吗?生2: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是
怎样的?师:他们的关系是
怎样的?(副板书:关系?)看来,同学们都非常
善于提出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研究。【设计意图:爱因
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中有疑
,才会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了学生
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目标和达成度会
更高,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二、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关系。1、比较,感知“
整数除法”师:请看
屏幕,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课件出示)生1:都是
除法算式。师
强调:是么?那这些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是什么数?(整数。)师
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整数除法。【设计意图:因数和倍数存在的前
提条件是“在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第 2 页
那好!上课! 【设计意图:课前从学生熟悉的电影切入,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渗透“相互依存”,巧妙搭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师:今天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


学生对“整数除法”缺少认知,教材中又没有给出过具体的概念,在此通过呈现整数
除法的算式,让学生直观感知整数除法算式的特点,为后面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做好了铺垫。】2、分
类,感知“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师:那这
些整数除法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
结果)师:
仔细观察,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算式给分分类呢?(
很多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为了便于分类,我们先给这些算式编上序号。好,你来!(生
答师及时点击算式变色) 师: 接下来
怎么分呢?(生答,师:也就是说剩下的分为一类,对吗?) 师:说一说,你是
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师:大家同意这种分法吗?师
归纳:那这样,我们就把这些算式分成了几类?(生:两类)(师课件
将算式分开) 第一
类算式,它们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而第二
类算式,它们的商是整数但有余数。(课件显示:商是整数但有余数)【设计意图:通过分
类,巧妙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算式
上来,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一类算式的特点,从而为概
念的理解打下了的认知基础。】3.聚焦
,适时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师: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重点聚焦到第一类算式上(课件隐去第二类算式)。师:大家看,这
些算式不但都是“整数除法”,而且它们的“商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那在这
样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之间就存在着“因数和倍数”的关系。那到底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
又是怎样的呢?请看
屏幕(师生互动读): 被除
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设计意图:聚焦算式
,再次明确特点,强化学生对“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一
类算式的认知;设疑激思,适时引出概念,加深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感知和理解。】4.举例
,逐步理解概念。师
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第 3 页
鉴于


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师:明
白了吗?那谁能结合着“12÷2=6”这个算式,试着说一说,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生1: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师: 说的
对吗?你们想不想试试, 请大家一起说!(生
齐说-----12是2倍数,师课件演示:箭头和12是2的倍数)生
齐说-----2是12的因数,师课件演示:箭头+2是12的因数)师:下面,请大家从
余下的这些算式中,任意选择一个,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师:好,谁先来)----指3个同学
回答。(师
随机出示课件中的箭头)师
指(21÷21=1):这个请大家一起说。(师用手势结合课件演示)【设计意图:单纯
的概念是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的。为此,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算式
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并通过箭头指示,让学生借助直观,感受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5.观察,体会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师:同学们,刚才
我们根据这些除法算式知道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那谁能说一说因数和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相互------指
:他是他的倍数,反过来,他就是他的因数。)师:
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其实因数和倍数就像我们课前谈
到的爸爸和儿子一样,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板书(相互依存)(
结合课件)当我们知道了谁是谁的倍数,反过来,也就知道了谁是谁的因数。6.建
模,深化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师:那像
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么?谁能给大家举个例子。(生
举例,师随机板书)----指2生举例。(并说明关系)师:
可以吗?那像这样的算式多不多?(生:多)师:是的,这
样的算式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出示:......)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式
子来表示出这样的算式呢?(指生答)师:
可以吗?课件出示:a÷b=c师:想一想,在这个
除法算式中,a、b、c必须是什么样的数?生:
整数师:这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前提条件,不过,(师出示课件)也就是说,这里的a、b、c必须
都是非零自然数。师:想一想,在这个
式子中,谁是谁的倍数?(a是b的倍数....)第 4 页
请大家自己


深化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师连续追问“像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吗?你能不能
举个例子?这样的算式说的完吗?这些说不完的算式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呢?”,通过这一系
列的问题引领学生抓住了概念的本质,构建了模型,从而进一
步深化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7.
辨析,强化概念体会关系。师:同学们,通过
刚才的学习,让我们对因数和倍数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大家结合
自己的理解,用手势快速判断一下,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课件出示:
辨析题)(1)36÷9=4,
所以36是9的倍数。 ( )(2)5.7是3 的倍数。 ( )(3)15是倍数,3是因数。 ( )师:为什么5.7是3 的倍数不
正确? 师:15是倍数,3是因数。这
样说对吗?为什么?(生:不对,因为不知道15是谁的倍数?)师:同学们说
得很有道理!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直接说�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