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第一朵杏花_苏教版.docx
2023-10-27,文件大小: 22.08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第一朵杏花教什么的取舍: 这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主题。《第一朵杏花》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竺可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放,孩子回答不出来。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他记下了这个日子。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新课标中第二学段的目标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4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会质疑;三是初步学会默读;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我们在中年段的四个学期中就要有意识地训练。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更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篇课文文后的问题是:分角色朗读课文、钢笔描红、读词语、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其中“钢笔描红”和“读词语”是生字教学,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字、积累字词。我们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本,由于这篇课文对话多,采用分角色读,更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这一题训练的是学生理解词语体会中心的能力。“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训练的是学生概括能力和体会中心的能力。 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预习学习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所以这部分内容我打算以学生自主预习,教师检查的方式进行教学。然后抓住朗读这条线,以读代讲,在读中指导。教学内容: 1.预习课文生字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第 1 页


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知道课文所写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中心。 5.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感
受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 6.知道课文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春天到来的情景,能仿写。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读
准“绽、顷、兴”的读音,理解“郑重、精确”词语的意思,生字能
正确书写。 2. 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学生能质疑。 3. 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感
受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教学过
程: 一、导入。 1.他是中国
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主持并参加我国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治沙、西部南水北调等考察,做出了重
大贡献。他叫竺可桢,指导写“竺”“ 桢”。 2.出
示竺可桢的语言,指导朗读和质疑。他
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
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3.这篇课文写了他的一个什么故事
?自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1.(1)顷qǐng刻间
源:] (2)
兴xìng冲冲[来
完成填空,引导学生多填,感受词语的意思。 泛
出( ) 绽开( ) 吹皱( ) (泛
出新绿、粉红、红晕、酸味,绽开花瓣、笑容,吹皱河水、一塘荷花)第 2 页
2.搜集整理竺可桢的资料。 3.分角色朗读,读通课文。 4.知道课文是


皱”。河水用“吹皱”,柳梢呢?小草呢?杏树的花苞呢?出示句子“春
风吹绿了柳梢,吹清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朗读。 梨
花呢?青蛙呢?你还能说吗?指导仿写。 出
示书上插图,用上刚才填的短语说说图中的杏花。 2.
指名说说杏花与第一朵杏花的区别,课文围绕第一朵杏花写了竺可桢和孩子
之间的什么事?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第一
次对话。 1.怎样
才能读好竺可桢和孩子的对话呢?指名回答。(根据人物的身份、提示
语、注意标点符号) 2.同桌
分好角色合作朗读。 3.
指导读对话。 (1)
教师示范读“爷爷,您又看花啦?”将重音分别放在“您”“又”“花”,让学生
区别,说说哪一种读法合适?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
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
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可以看出他经常看花。所以孩子想到这些,才会问的时候
强调“又”) (2)
指名做动作读竺可桢爷爷的话:“是啊,杏花开了。”“你知道杏花是
哪天开放的吗?”从动作体会到什么?(读的时候就要读出竺可桢的亲切
和蔼。) (3)你
有什么习惯?日积月累,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习惯。“习惯地问”让
你体会到什么?(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是不由自主地问,体会到他不仅爱观察,还要进行
探究。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竺可桢爷爷的不假思索。) 4.
小结:分角色朗读我们要注意提示语,提示语写了人物的表情、动作,我们还要
透过这些表情和动作,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我们才能读好对话。 四、学习第二段对话。[来
源:学#科#网] 1.文中第二段对话
没有提示语,你还能读好吗?给对话加提示语,小组进行
讨论。第 3 页
指导写“


时一人做评论员,一人做发言员,一人做记录员,一人做组长。一人将大
家加的提示语进行汇报,评论员重点评论,其余人进行补充,组长定夺。讨论
源:学|科|网Z|X|X|K] 2.通过
时要根据上下文体会,并且要根据加的提示语反复读和感受。[来
视频展示台展示,小组汇报朗读。评价依据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境、人
物的身份。 窗
源:学§科§网Z§X§X§K] 竺爷爷
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来
(疑惑 、惊讶、感到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竺爷爷,杏花开
啦!”小孩子(高兴、大声、快乐、拉着竺爷爷)地说。 竺爷爷
( 激动、兴奋)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骄傲、开心)地说:“刚才。” “是第一朵
吗?”竺爷爷(惊讶、半信半疑)地问。 小孩子
(兴奋、肯定、点了点头、望着竺爷爷肯定)地说:“是。” 3.同
学们加了提示语能更好地朗读,但是这段对话为什么不加提示语呢?(
源:学*科*网Z*X*X*K] 4.小孩子为什么
语言短促,更能表现人物的激动和兴奋)[来
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
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
间而激动。两年他们才弄清楚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5.文中还有
哪些句子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高兴?理解“郑重”,想想他还会记下什么
? 五
、总结拓展。 1.默读
全文思考:为什么第一朵杏花为题? 2. 再次
出示这句话: 我
需要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
,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 3.补充
资料: 从1917年在
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
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
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
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第 4 页
讨论


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在科学研究中,竺可帧一丝不苟,
喜欢事事躬亲。 怎样
教的设想: 1.借助
朗读感悟文章。这篇课文围绕两次对话展开,言为心声。两次对话
反映了竺可桢卓越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所以教学时紧紧抓住朗读这条主线,把学生
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随着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呼吸,使他们有
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采用自主
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并不是找出人物的对话读一读,读得
正确就可以了。分角色朗读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情,这是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
高的朗读训练,是需要教师指导。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而对于两段对话我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方式进行。我抓住“标点、
提示语、人物身份”指导,其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提示语联系上下文体会
人物内心,让学生站在文本角色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能根据角色的
性格特点,恰当地运用语调、重音等朗读技巧,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变化。有了方
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对小组合作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并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
动性。 3.
积累文中的词句。课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但是却展现
了美好的春色,尤其是对动词的运用,以及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
填词,学生会依葫芦画瓢,说出文中的词语:“泛出粉红”、 “
绽开花瓣”、“吹皱河水”,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想想生
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过这些词语,比如“泛出新绿、红晕、酸味”“�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