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
2023-11-16,文件大小: 917.5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标准核心概念词提示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1.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三家分晋、铁农具、孔子、“仁”、“为政以德”、老子、“道”、无为而治、士阶层2.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华夏认同、商鞅变法、废井田、县制、“仁政”、隆礼重法、“兼爱”、中央集权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概况:“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2)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2.华夏认同(1)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2)表现: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兴建水利工程。(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目的富国强兵内容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举荐
和军功授爵制①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②方式
: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1.孔子(1)主要
思想①核心观念
是“仁”,主张“为政以德”。②主
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③承
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2)教育成就①“有教
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整
理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2.老子(1)思想(2)著作
:《老子》。知识点
四 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1)经济:
社会经济的发展。(2)阶
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3)统治
者重视: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重要
派别儒
人性善,提倡“仁政”②荀子认为
家①孟子认为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代表
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④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⑤普遍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结果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3.官员选拔(1)世官制: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
家邹衍
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法家代表
家代表下
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
思想3.影响(1)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
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
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1.列国纷争
根源于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提示 列国纷争
根源于各诸侯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商鞅变法以农战和法治为主要特点,
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3.儒家仁爱,强
调有等级差别的亲爱,重义轻利。墨家兼爱,是无差别的、普遍的爱,讲
求实际功利。(√)4.老子
倡导“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无为”的哲学观。(×)提示 “无为而治”强
调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
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1.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
历史现象。(摘自必修
教材P10)说明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提示 
是诸侯国士大夫专政夺权运动的高潮,是一场社会转型运动。2.商鞅提出了“治世
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摘自必修教材P11)谈谈你对商鞅变法
思想的认识。提示 表
达了商鞅敢于挑战陈旧观念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商鞅变法顺应时代潮流的
进步性。3.百家争鸣
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摘自必修教材P12)这里的所谓
阴阳


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 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
技术(牛耕)的改进;新阶级出现(地主阶级和农
民阶级);文化出现繁荣局面(百家争鸣);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
建社会过渡)。1.学
术研究——华夏观念“华”“夏”在春秋之前
并不连用,“华”意为光鲜、荣耀、辉煌;“夏”原指夏
王朝,后演变为指有文采、有道德的中国人。春秋时期列国诸族的分布犬牙交错
,中原诸侯国的文化认同凸显,华夏开始连用作为一词,并逐渐成为中原诸侯国
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概念,意为礼乐文教发达的中国。想
一想 推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示 
长期的争霸战争;各民族的频繁交往。2.重要概念——士阶层西
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底层。随着周朝传统政治经济秩序的崩坏,士成为可以自
由流动的“四民”之首,成为士的标准也从政治、经济的地位转变为个人的才能
和人格。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
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这个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主观条件。想
一想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士阶层崛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社会经济发展。3.重要观点——“仁”与“礼”“仁”是良好
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外在礼制的
规范能促进人们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
维护,两者相互制约。想
一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哪
一思想主张最能体现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提示  恢复
周礼。         
“大变


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动视角1 “华夏认同”与列国纷争史
料一 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 ,还
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①——摘
编自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史
料二 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
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 步变车战为步战②。——摘
编自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史
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强
调诸侯国的数量在不断减少。②说
明晋国变车战为步战是向戎狄学习的结果。思
考 根据上述史料,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并归纳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
。提示 ①诸侯争霸,大国兼
并小国,实现局部统一;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有利于民族交融。②春秋时期,
已经出现了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1.历史
解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1)铁农具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生产力获得发展,导致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2)周
王室势力不断衰微,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3)各
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斗争。2.唯物
史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1)灾难
: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
灾难和痛苦。(2)进步
: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
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3)统一:大国兼
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
形成。视角2 大动
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史
料一思
考 (1)依据史料一中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
一新现象对当时的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 新
现象: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阶级关系:产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
阶级。上层建筑:出现了变革的风潮。史
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①,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
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②,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③。——《史
记·商君列传》史
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体现了
刑法严峻。②说
明社会秩序稳定。③说
明军队的战斗力提升。思
考 (2)根据史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
效果如何?提示 内容:
严刑峻法;邻里连坐。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
斗力。1.唯物
史观——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源动力(1)经济
根源: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使得大量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成为
可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
(4)交


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
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3)思想
理论: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4)民
心所向:长期战乱,��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上传者
如是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