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部编语文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说课.docx
2023-12-14,文件大小: 90.9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1111目录张中行人物介绍.....................................................................................2叶圣陶简介...........................................................................................3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3轶事典故.........................................................................................4《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4类文品读............................................................................................12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12111


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追忆张先生,有人
感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道:"老头有骨气"。张中行先生治学
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他与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
邓广铭(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三人被称为"未名四老"。先生
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
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终生为文,以"忠于写作,不
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111
1111张中行人物介绍张中行(1909—2006年),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多部散文集成为畅销书,从而闻名于世,人称"文坛老旋风"。短短几年就奠定了大家地位,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南怀瑾,可


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
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
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
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
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
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
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
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在
北京逝世,享年94岁。主要成就文学成就
:叶圣陶的
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
童受到的坏影响。事
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
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
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叶圣陶
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
和除去异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
做的努力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最重
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
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
业的发展。教
育成就:111
1111叶圣陶简介人物生平叶圣陶,原名叶绍


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
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
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
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
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轶事典故叶圣陶曾
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
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
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
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
,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
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
’,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
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
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国文教学的目
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
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有了课本
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课文里所收的,选文中
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
什就足够了。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
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至单调;所以
取作“精读”的教材。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
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
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
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
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
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
必须改正的。111
1111叶圣陶教


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
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略读是国文课程标准里面规
定的正项工作,哪有不需要教师指导之理?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精读指导
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何以需提
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
下去,结果所得很少。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功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
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
是练习的好机会。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
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大人
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
自由走路。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
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仅仅
对学生说,你们随便去找一些书籍文章来读。读得越多越好;这当然算
不得略读指导。就是斟酌周详,开列个适当的书目篇目,教学生自己照着阅读,
也还算不得略读指导。因为开列目录只是阅读以前的事;在阅读一事的本身
,教师没有给一点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
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
”阅读,甚而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就此了事。这是非常要不得的,积久养
成不良习惯,就终身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的实益。略读的“略”字,一半
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
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
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