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语文八下十二-诗经二首教案.docx
2023-12-14,文件大小: 91.69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
,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
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
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
无法接近。《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
“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
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
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
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
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
”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
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
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
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
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此
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
》),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
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
“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
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111
1111十二 诗经二首目录蒹葭(赏析)........................................................................................................1关雎(赏析)........................................................................................................2中国古代文学史——诗经论述..................................................................................4第一节 《诗经》概貌.....................................................................................4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5第三节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11蒹葭(赏析)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


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
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
作是一首情诗。诗
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
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
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
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
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
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秦风·蒹葭》中的诗人也许是
同样的感觉。诗人的追寻似
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
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
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
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
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
失败。探索
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
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秦风·蒹葭》所
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
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关雎(赏析)《国风·周南·关雎》这首
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
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
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
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当
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
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
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
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
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
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
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
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
”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
“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
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
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
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
、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111
1111是


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
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
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
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
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
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
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
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
别让人高兴。这首诗
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
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
、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
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
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
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
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