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高一上册历史(统编版)第五单元_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pptx
2023-01-13,文件大小: 2.06M,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一(上)—统编版—历史—第五单元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 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 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学习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学习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


本课内容一、戊戌维新运动二、义和团运动三、八国联军侵华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背景 1.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瓜分狂潮。 2.理论依据: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 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唯有所若斯之亟也……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一、戊戌维新运动


这两本书是康有为1891至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 《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儒术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 《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书影 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3)意义:
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一)背景
(二)过程及评价 1.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人物:1895年,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2)结果:请愿书


百日维新类别内容政治裁撤冗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法变。历时103天
,史称 “百日维新”。2.高潮:
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
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改革
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军事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文
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教育开办
新式学堂
1898年6月11日


进步性: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
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嗣后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
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
空疏迂谬之弊 。 —— 《清
德宗实录》卷418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2)局限性:“
百日维新”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谋划的,强调传统的“义理之学”是不
可动摇之根本,对于“西学”只是考虑接受“切于时
务者”。
评价:(1)


:戊戌政1898(1)变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再次临朝训政
;(2)康、梁
出逃;(3)“戊戌
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4)
除京师大学堂外,改革措施全部废止。
3.失败


败因 1.主
观原因:缺乏严密的组织;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寄希望于
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 2.客
观原因:守旧势力强大。(一)背景(二)过程及评价
(三)


益加剧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反
洋教斗争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
众的冲突,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
众。(一)背景二、义和团运动
1.民族危机日




口号——“扶清灭洋” 1.灭洋
: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扶
清: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一)背景
(二)


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1)
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2)
慈禧太后采用“招抚”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 (3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
逃亡,中除慈禧太后发布铲义和团的谕旨。



口号(三)结果 中外反动
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四)评价
(一)背景(二)


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2.进步
性: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3.局限性: 明显
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
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 ——瓦德西
对德皇威廉二世
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
民地的深渊。中国人民“
1.性质:农


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
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
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2.6月中
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
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
作出向各国“宣战”的
决定。4.7月中
旬到8月中旬天津,、北京相继失陷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
。逃亡途中,慈禧太后下令铲除义和团,并指
(一)过程1.1900年6月10日,英
定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三、八国联军侵华


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前检阅联军部队
八国联军统


占领北京后,继续侵略其他地方,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政治
危机: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
政府统治的根基。 3.清
政府开始自救,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过程 (二)影响 1.军事危机:八国联军


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
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遂,范围长江流域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
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 清
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
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
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协
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
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东


签订现场 《辛丑条约》
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
得名。因条约签订日为阳,9月7历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图
中右一为奕劻,右二为李鸿章。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


办“首祸诸臣”保证
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
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
工具经
的反帝活动清
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
济巨额赔款加
的衰军事败 外国军
队驻扎于中国战略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文
要地严重
化 停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精神征服外
交 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辛丑条约》内容影响政治惩


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扰云…昨据奕劻
等电呈议各国和十大条二纲,业已照量允……结华之物力,中与国之欢心
。 ——《上
谕,(1901年2月14》)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
档案史料》下 册 政治控
、经制济制裁、神精征服→清
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本年


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件影响第一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次鸦片战争《
封建社会中国社会
南京条约》第二
次鸦片战争《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
天津条约》《
一步加深中国社会
北《马关条约》约》甲午中日战争京条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大大加深中国完
全陷入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深渊思考:中国是



小 一、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结(一)背景:民族危机 (二)
表 现 1.戊戌维新运动 2.义和团运动 (三)结果:
失败 (四)影响:中华民族
逐步 二、民族危机加深 觉醒(一)八国联军侵华 (二)《辛丑条约》
签订
本课


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
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
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
倒海的历史伟力。——习
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历史深


料解读史
料一
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
,强而名之曰运会①圣人运会既成,虽。无所为力, 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
谓能取运会而转移,无是理也。之彼人圣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
,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奉而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
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 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
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日中今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
一朝一夕之故也 ! 哉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 2月4日史
呜呼!


运会:指世界潮流或世界趋势, 是当时严复经常使用的字眼。 [
解读]严复在当时的中国堪称“学贯中西人。”一之第他在1895年集中发表的《论世变之亟》《
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文章,构成其化解中国危机问题
的见解。这段文字是《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