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单元检测题.docx
2023-03-11,文件大小: 862.3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影响5.
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在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
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前后共
二百余年。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A.
解决藩镇割据问.题B维护社会秩序稳定C.大一统国
家的形成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6.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
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 是( )A.南方
相对和平的B环境.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C.北方人
口的大量南.南方迁D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题1.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渲染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忠”,而且有鲜明的拥刘反曹的价值取向。这表明A.明清小说适应了新兴阶层的崛起B.三国故事在民间有深厚群众基础C.作者有浓厚的正统政治观念理想D.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主流思想2.下图是《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有人据此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当时社会动荡,人们饮食不讲卫生B.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文化C.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成果D.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统治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B.思想观念具有完全一致性C.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认同D.各民族之间隔阂已经消除4.从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曹操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此举A.适应了战争和统一北方需要B.表达出“大义灭亲”的决心C.消除了门阀制度的不良风气D.深受“知行合一”思想


东吴诸葛恪镇压山越人(活跃在今常州,镇江一带)时,“荡涤山薮,献戎千万”,而
以之为“甲士”者仅“四万”人,其余则成了郡县领民,即秦汉时的编户齐民,其中
绝大部分属于自耕小农。这一做法 ( )A.
奠定了三国鼎立.说明南方社会发展格局B落后C.
阻碍了江南经济发展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8.曹
丕在接受汉帝禅位后,立即实施了迎合中原名门望族的九品中正制;孙权的家族久居江东
,在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中颇受拥戴;“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也依靠荆、益
两州地主的支持而得以称帝。由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质上缘于( )A.自
然地理屏障的客观.小阻碍B农经济的分散保守特征C.
豪强地主势力的分区制衡D.各地军阀的治国理念分歧9.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
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孝文
帝旨在说明A.
迁都洛阳的必要性B.徙居平城的必要性C.移风
易俗的必要性D.文武兼治的必要性10.《
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
战役是A.
牧野之战B.昆阳之战C.淝水.D之战党锢之祸11.“
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分明,迁都洛阳令,姓族,改易汉俗。”材料中的
措施促进A.民族交融B.
江南地区的开发C.北魏政权的建立D.政权
并立局面的形成12.观
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7.


公元5世纪末期B.公元3世纪初期C.
公元3世纪末期D.公元6世纪末期13.
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
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的改革A.完成了中
华大统一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C.
带来了士族的兴.消除了北魏的民族盛D矛盾14.北魏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 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A.
①②B.②③C..D③④①②③④15.下列
描述与地图中三国时期相符 合的是( )A.
①曹操(魏)②刘备(蜀)③孙权(吴)B.①曹丕(魏)②刘备(蜀)③孙权(吴)C.
①刘备(蜀)②孙权(吴)③曹丕(魏)D.①刘备(蜀)②孙权(吴)③曹操(魏)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 北魏初期,“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孝文帝的改革使趁着管理混
乱,荫庇大量人口的汉族大地主受到约束和打击,他们群起而攻之。但冯太后坚持认为
:“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相对于
西晋太康42初5万余户,孝文帝改革后“是其盛时,则户有至五百余万矣”。——摘
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
二 忽必烈在中央设立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在地方设立劝农官“巡行郡邑
,察举勤惰”,奖惩官吏。他还诏令大司农司编成《农桑辑要》,该书在系统总结前代农
书、删繁就简的基础上编成,是一部简明实用的农学普及读物,共六万字。主要
篇目有: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等。从
A.


共印刷六次,印数最多的一次达到一万部。——摘
编自北大史学讲义等(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改革使户籍人口大增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发展农业的措施。北魏和元朝的改革都反映了什么转变?17.阅读
下列材料材料
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
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
书》材料
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
对。于是,公4元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
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
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
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南朝官员
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
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2)
孝文帝迁都有什么历史影响?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1273到1332年,


:1.C2.C3.C4.A5.B6.C7.D8.C9.A10.C11.A12.D13.B14.D15.C16.(1)
原因:均田制为无地农民提供了土地;三长制清查核实户籍;租调制使农民的负担
稳定且有所减轻;豪强大地主受到打击,大量依附人口脱离豪强重新成为自耕农,成为政
府的编户齐民。(2)
措施:建立完整的体制机构;重视推广农业技术。转变: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17变.(1)政治
改革上考虑,迁都是为了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对改革的阻力,取得汉族地主对改革
的支持.在旧都平城,鲜卑族守旧势力是占据了上风的,而洛阳是汉族地主势力的中心;经济
: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防御上
考虑: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文化上:也不利于鲜卑政权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2)便
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促进了汉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
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
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目的。
参考答案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