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单元检测题.docx
2023-03-11,文件大小: 1.38M,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单元检测题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西咸新区发掘了一处唐代家族墓地,在一座夫妻合葬墓中发现了一方颜真卿书写的墓志铭。该墓志铭书法艺术风格与下列作品(局部)最相似的是A.B.C.D.2.中国医药学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东汉时期出现的中医临床学巨著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天下郡国利病书》3.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 《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对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A.四书五经地位下降B.儒家思想开始法律化C.传统孝道受到重视D.选官以孝为主要标准4.许慎《说文解字》记载了某种书写字体的起源:“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成,官狱职务繁,初为……,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这种字体,改变了之前古。汉字以曲线构形的特征,将圆润的线条改为方折对称的笔画,使汉字摆脱“描绘”而成为符号的书写。该字体是( )A.小篆B.行书C.隶书D.楷书


太乐令孙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
,相传能通谓陈寅恪为法曲;说:“可知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这反映出唐朝A.
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C.
燕乐舞蹈开始呈现民间化趋势D.士人显现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6.唐代学者
张怀瓘在其《书议》中评价某一字体:“……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
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A.小篆之行草。”该字体是B.隶书C.行书D.草书7.某学
生进行历史学习时做了课堂笔记,如图。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A.秦朝时期是B.西汉C.东
晋D.唐朝8.
南北朝时期多种画风在莫高窟的壁画和造像之中并行,佛陀形象在承续西域,印度之风的
基础上逐步走向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原之风。隋文帝提出“雕刻灵相,图写真容
”的著名观点,唐代原本高高在上,庄严的印度佛尊也演变为善于雄辩的士族文人菩萨
。这主要反映 出( )A.
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在民众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B.
佛陀形象从南北朝至隋唐的演变,呈现出世俗化特征C.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两面性的影响D.
佛教逐步本土化,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和升华9.自
殷周起,跪坐习俗就是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末以后,“胡床、胡坐”和佛教徒垂脚坐
“小床"的现象在中原地区渐次流行,直至隋唐五代形成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
。汉人坐姿的改变A.体现了儒学
社会地位的提升B.表明生活习俗趋向统一C.
反映了开放融合的文化特征D.取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10.
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
,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
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A.
佛教文化借助道教传统扩大.影响B春秋战国时期道教已传入印度C.
佛教与道教逐渐融合D.中原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频繁
5.《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些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圣”,如医圣、书圣、画圣、诗圣,其对
应的历史人物依次为A.
孙思邈、王羲之、顾恺之、杜甫B.孙思邈、颜真卿、顾恺之、李白C.
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D.张仲景、颜真卿、吴道子、李白12.唐
高宗下达敕旨,“今欲令道十女官僧尼,于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或恐爽其恒情
,宜付有司详议奏闻。”经朝廷集议后,主张沙门等不拜君亲的占多数。皇
帝下达新的诏书,沙门等出家人需要致拜双亲,不必致拜人主。这反映了A.
皇帝个人意志在皇权的运行中是相对的B.佛教的传统力量相当强大C.
群臣的想法始终与皇帝的意见保持一致D.集议制度保证决策的正确13.
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既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
、圣人有情与无情等问题的讨论,也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
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A.
取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糅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C.开
创了“三教合一”的局面D.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14.下
图所示为欧阳询所书的《皇甫君碑》局部,现存陕西西安,书28行,行59字。下列
项中,对此碑文字体表述正确的是A.最
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C.形体方
正,规矩整,可作楷模D.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15.下
图所示的洛阳龙门石窟中的《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名将
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孝文皇帝刻记造像的事迹。据此可知,此碑( )
11.中国古代的一


佛教文化的影响B.反映了北魏封建化进程C.
融汇了北朝的艺术风格D.印证了三教并行的政策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材料二 三国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发展。西方的大秦(
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西亚的波斯(萨珊王朝),中亚的大月氏(贵霜王
朝)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的天竺诸国(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
或海路与当时的中国发生关系。他们的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促使各
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到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无论对中国
和有关的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摘编
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
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并从政治、经济、民族
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概述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2)根据
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
外文化交流的看法。17.《
七步诗》真伪辨最
早见于《世说新语》的“曹植七步成诗”已广为人知,讲述了曹丕因曹植与之争
太子之位而耿耿于怀,称帝后欲暗害而不得的故事。文帝(
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注:杀),(曹植
)应声便为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注:豆茎,可作柴烧)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根据
以上材料回答:(1)
曹植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建安”一词来源于当时的:( )
A.体现了


谥号 B.庙号 C.年号 D.尊号(2)《
世说新语》的记载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 ) A.
半个世纪 B.两个世纪C.
八百余年 D.两千余年然
而,后世学者对该故事的真伪一直存疑。先后提出了以下证据:证
据一:此五言六句诗非当时创作主流,风格与曹植相去甚远。曹魏时期曹植曾亲自
编订自己的作品集,亦未收录。至南宋前,诸多《曹植集》皆不录此诗。直至明清
时期,《七步诗》才逐渐真假难辨。证
据二:此事不见于《三国志》等正史。考《三国志》等文献,曹丕称帝后与曹植
见面不过三次,无一次符合《世说新语》所载场景。证
据三:《世说新语》本身,编纂过程乃采汉晋以来轶闻小说加上刘义庆的创作综
合而成。唐代刘知几曾评此书“皆载调谑小辩,嗤鄙异闻。虽为有识(者)所讥,颇
为无知(者)所悦”。证
据四:郭沫若曾说: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而且如果
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依然也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3)以
上证据分别通过哪些角度对“七步诗”故事提出质疑? (4)以
上证据是否足以证伪“七步诗”真实性? 故事虽
然存疑,但其产生与流布也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曹丕命曹植七
步成诗的方式,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当时诸多汉
译佛典)都不约而同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颂 16字自赞偈。……《七步诗
》关键词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用
铁釜在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李
小荣《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七步诗》的出现和传播与曹氏父子在历史上形象的变化互为因果。晋室东渡后,北
方为少数民族统治。隅居江南的中原人心怀不满,开始出现曹操“篡逆”之说,只因
东晋地处一隅,情势同于蜀汉而殊于曹魏。贬曹之风对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起了导向
作用。南宋时期,朝廷开始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
道,亦不足为怪,《七步诗》开始为一些《曹植集》收录,亦在此时。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
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整理
自宋战利《七名曹植考》(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七步诗故事的产生与流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6)
通过时代与故事产生、流布之间的关系,可以最典型地体现出怎样的唯物史观?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