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docx
2023-03-11,文件大小: 26.44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求学生明确:史学家以生产工具
为主要依据将原始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其
后进入“旧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的教学。请学生对照教材《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
址分布图》,找出在初中时学过的古人类遗址并圈出来。学生应能找出元谋人、北京
人、山顶洞人等。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一、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科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当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升华教学内涵。二、教材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课,从时间上来看本课展示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展现了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独特性与发展脉络。从内容上来看,本课的推进过程中结合了原始社会以及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迹与文献相结合,渗透了集证辨据的史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文化遗迹与文献史料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实物、文献等史料,理解夏、商、西周展现的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通过文献、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等史料理解夏朝存疑以及商朝历史为信史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素养目标: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夏商周的制度;难点: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因探究。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中华文明到底几千年?教师讲述良渚文化申遗成功背后,西方考古学界对中华文明诞生时间的判断,以及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的新界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设计意图: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结合考古学的最新发掘成果,加强对文明标准的认识,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铺垫,了解考古学的动态发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新课教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此基础上要


我国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有数百处。根据《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
址分布图》,结合教材的文字叙述归纳,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生活时间、地域分
布、生产生活方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
地图和教材内容回答:时间早、分布广,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学会用火等。设计意图:衔接初
中历史教材,激活学生既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教材“思考点”提
出问题,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快速处理该教学内容,体现高中阶段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实现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空观念与归纳能力,明白我国是人类的重要起源
地之一。过
渡:这些古人类与我们是否有血缘关系尚待考证,但人类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距今约1万
年前,我2.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及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
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图中在各遗存位置配以相应的
农作物产品考古遗迹图、房屋建筑复原图等图片),找出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文化遗存,
如淮河上游舞阳贾湖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等。教师根据地图强调
:除了上述文化遗存外,还有诸多文化遗存,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迄今
为止,我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所有观察结果,指向“数量多、分
布广、存在核心区域”等特点,不同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不一样。问题:
这些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的遗存,有没有共同的特征呢?使用打磨
结合方式制作石器、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母系
血缘、生活逐渐稳定等,渐渐指向“生产力”等更深层次。问题:
不同的遗存在本质上又蕴含了许多相同的元素。正是基于此,我们的中华文明从
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中逐渐汇聚发展而来。这说明我们中华文明从起源上就体现了
怎样的特征?中华文明从起源上
就体现了多源性、开放性、包容性、统一性,最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过
渡:我们经常说05中华文明00多年。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距今5000年前后的文化遗存。3.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展示
仰韶文化遗址复原图与良渚文化出土的碳化稻谷等图片问题:良渚文化是
年前后长5000距今江流域的文化遗存代表年。0102至2012年,考古人
员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碳化稻谷约2.6万斤年2,170又发现至少20万公斤。与早前的
仰韶文化人类遗址相比,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
大规模的碳化稻谷出土实物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通过展示这些要素呈现的特点,
联系政治经济学常识,学生能够得出: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进一步发展、产品逐渐
有了剩余等结论,为认识私有制、贫富差距的出现做好铺垫。展示良渚文化
贵族与平民墓葬图片
问题:


红山文化是辽河流域文化遗存的代表,其末期的半拉山墓地男性墓葬和男神头像
,以及良渚文化出现的贵族和平民墓葬,又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
红山文化末期,我国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
出土的男性化特征明显的文物图片,可印证教材“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
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的结良渚文化论;贵族和平民墓葬的“差异
”,可引导学生思考实证私有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等新的社会特点。展示良渚文化出
土的玉器和大型祭坛图片问题:
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和祭坛、说明了什么呢?设计意图:
玉器数量众多,工艺复杂,成为社会分工出现的实证。精美的玉器,证实了
先民对美的追求;祭坛则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存在。突出精神生活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意在说明生产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展示良渚古
城和稻田遗址图片问题:考古发现,良渚古
城及其外围还发掘出了良渚文化时期水田土壤筛选出的水稻颖壳
、小穗轴和杂草种子。这些考古发掘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
首都”的出现,从某种程度形成权贵阶层和统治者产生、早期区域性国家出现等结
论。透过众多的考古实证,逐渐使05学生看到在00多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
工产生、阶级分化明显、中心城市形成、早期国家形态出现,特别是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形成的本
质多年,因此得以5000特征,中华文明确证!过
渡:学生在初中时学过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知道黄、炎部落走向联合,
黄帝、炎帝被尊为华夏始祖,而尧、舜、禹相继“禅让”,也被誉为美谈。问题:
陶寺遗址是一个大型聚落遗址,早期面积就万平1达06方米。除拥有宫城和贵族居
住区的城址外,还有王族墓地、独立仓储区、礼制建筑区、普通居民区等,发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
天文建筑、各种礼器和乐器,在王墓中出土了标志王者身份的蟠龙纹陶盘和大量
的玉、石飾品及彩绘陶器、漆木器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
陶寺遗址实证:王权空前发展、国家形态更加凸显、文明进一步发展等结
论。在此基础上,可运用考古学证明,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即史称“
万邦”时代。过
渡:随着历史的发展,“万邦”逐渐向王朝行进。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大约
在公年,2070元前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下面我们(二)夏、商、西周究。一起来探1.夏朝问题:夏是
我国第一个王朝国家,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禹死后,他的儿
子启继承了王位。阅读教材第5页“学思之窗”,思考其中的问题: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古书中会出现
不同说法?设计意图:“学思之
窗”中两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表述,充分利用之,可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此
处不是要求学生对启继位的方式进行判断,而是学会通过分析作者
问题:


处的时代、立场来辨析史料的方法。材料反映出启的继位并非一帆风顺。同时可以肯定的是,从
启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从此变为“家天下”。这种只以血缘而
不以品德、能力为标准的继承制度,其弊端是很明显的。在这里指出世袭制的弊端,为讲述夏、商、西周的
灭亡作好铺垫。问题:夏
作为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是如何进行统治的呢?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夏朝的
统治来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夏朝建立了公共权力,夏王是最高
统治者。在中央,通过设机构与职官,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
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夏
王朝的统治,体现了人��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