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docx
2023-03-11,文件大小: 37.09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内容主旨】隋唐时期,创新选官制度、完善中央官制、改革赋税制度,体现了隋唐政治制度的因时创新、适时求变。【教学目标】通过文献、图表等材料依时序梳理选官、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进脉络;从变化与创新的视角理解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渐趋成熟的表现,赋税制度的变化实质是国家对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感悟隋唐政治制度因时创新、适时求变的智慧。【重点难点】重点:隋唐政治制度的演进脉络难点:从变化与创新的视角认识隋唐政治制度【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出示下列《新唐书》的材料:“(卢商)早孤,家贫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梳理出来,引出话题:唐朝寒门子弟卢商通过考中进士而做官。那么,魏晋南北朝后期,卢商能不能通过此种方法做官?为什么?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演变?设计意图:通过卢商的生活变化,感受科举考试带给士人人生的巨大影响。环节2:创新选官制度1.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了解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变化,以及选官标准,并结合材料1(见资料附录1),分析这一选官制度发展到后来产生了怎样的后果?过渡:官员的选拔权力被世家大族控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不利于中央集权,影响国家的统治。隋唐时期对选官制度进行了创新。2.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了解隋唐的选官制度及其发展历程、这一选官制度的标准和选官方式。3. 出示材料2、3、4(见资料附录2、3、4),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教科书总结科举制度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进而思考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更加客观
,有利于选拔有才之人为官;选拔方式从世袭、推荐到公开考试选拔,使官员选拔
更加透明;选官权由地方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拔原则相对
公平公正,客观上反映了选官用人制度的规范化。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理解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所在。过渡: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
流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那么隋唐时期最重要的中央官制是什么
呢善环节3:完?中央官制1. 出示秦汉中央官制示意图并
简要分析。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理解中央官制的变化是皇权与相权博弈的结果。过渡:隋朝结
束汉末魏晋南北朝四百年战乱,统一天下后,总结前代经验教
训,在魏晋三省制基础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 结合教科书,了解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
职责、特点和作用。(三省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但也会带来三省之间各执己见,相
互扯皮现象,降低了办事效率.)3。 出示材料5(见资料附录5),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统治
者对中枢机构做出的
调整,理解其作用。(设置政事堂,有效解决了三省决策意见不一问题,提
高了行政效率,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更加.4完善。) 问题探究2:结合所学,回顾从秦汉到隋唐中央官制的演变,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演变
反映了相权和皇权怎样的发展趋势?设计意图:通过合
作探究,强化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理解隋唐中央官制变化的实质。过渡:国家机构的
正常运转需要大量财政作支撑。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
同样也可追溯到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纺织品
,隋唐在此基础上环节进行改革。4:改革赋税制度1. 出示材料6(见资料附录6),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P40相关内容,分析唐
初赋税制度的收税标准、变化及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把握创新选官制度的重要性。4. 问题探究1:结合所学,回顾并梳理从秦汉到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归纳提炼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引导学生讨论科举制度“新”在哪里?理解选官标准从门第、德行到德才门第再到才学的变化,使官员选拔


庸代役制度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2. 出示唐
鼎盛时期和唐后期部分地区的户口(见资料7统计图,以及材料附录7),引导学生分析唐朝赋税制度变化的主要
原),。3. 出示材料8(见资料附录8因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两税法的收
税标准,以及较之租庸调制的新变化及其影响。设计意图:
加深对两税法的理解。合
作探究3:比较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理解隋唐赋税制度的改革实质。设计意图:通过对
比,理解赋税制度改革实质。环节5:课
堂小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结出现了变化与创新。其中,科举制的创新使官员选拔变
得更加公平和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和完善提
供了人才条件。为适应盛世局面下政治经济形
势发展的需要,唐朝对赋税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适应并促进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治。选官制度公平开放科学,中央官制规范,赋税制度放
松控制,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国家管因时创新、适时求变理的政治智慧。【结构
板书】【
巩固反馈】将
下列制度进行分类,并结合所学概述其演进脉络。 A.三
公九卿B制 .租调 C.科举制 制 .三省六部制 E.D两税法 九品F.
中正 制 G.租庸调制【
作业设计】练习册
相关部分。【资料附录】材料1: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内容分析,指出纳


房玄龄《晋书·刘毅传》材料2:贫
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
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
,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 ——邓嗣禹
《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3:其
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
,亦无所恨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材料3》
天下英雄,入吾毂 中。” ——唐太宗材料4:从唐
初开始,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首脑,就在一起议政决策,形
成了政事堂决策会议。——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5: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
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
,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后晋)
刘昫等《旧唐书》材料6:唐
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
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
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
,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
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 ——(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材料7:
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
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
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力……其租庸调
,杂徭悉 省。 ——(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卷26材料8: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采非法
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
《翰苑集》卷22《中书奏均议· 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唐)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