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doc
2023-04-18,文件大小: 267.0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影响3. 通过阅读教材P82~83聚落形成的因素。图4.14和图4.15,记
住聚落的形态.  4。 通过开展教材P83“活动”,掌握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 通过阅读教材P84~85图4.18和图4.19,了解世界
著名的《
世界文化遗产》86. 通过开展教材P。5“活动”,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过程与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2.通过读图
方法  1.懂得
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重
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建
难点重
议  对于聚落景观的差异,可以让学生结合也,身边的景观实例可以让学生观察图
片并结合自己的了解,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说明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对于聚落的分布,可以
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课本中的图片,并联系已学过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引导
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本节课的难点是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了
突破可以难点,把分学生分成三组,别观察北极地第
1 页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的人口、语言和宗教后,学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和人们关系十分密切。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教材讲述了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异,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聚落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地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加上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物。人类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珍惜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且分布广泛。以前,由于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够,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直至今天,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现象仍经常发生。在我国加速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任重而道远。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及面很大的工作,不仅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而且需要每个公民都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他们都对自己生活的居住地非常的熟悉。这为学习本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充满了好奇,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多联系实际,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实例,讲解相关地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教材P81图 4.12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了解农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2. 通过阅读教材P82图 4.13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掌握


因纽特人的冰屋图、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图和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图,谈谈各自的体验感受以及这些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课
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步骤过程与
方法聚落的类型  一
、聚落的类型同学们,今年的国
庆节你们出去旅游了吗?哪些同学去的是城市?哪些同学去
的是乡村?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吗?大家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请
81页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第的图文并结合资料,自己的见闻感受,完成以下
表格填空,并总结出乡村和城市景观有较大差异的原因。乡村城市自然景观建筑物
(高度、密度等)公
共设施(类型、数量、便利程度等)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职业等)  学生
回答。乡村城市自然景观以农
田交,房屋稀疏高楼林立为主,通网络纵横交错建筑物
(高度、密度等
集公
)低,稀疏高,密
共设施(类型、数量型少、数量少、不太便型多、数量多、非常便
、便利程度等)类利类利人口
数量少、人口密度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工人,从事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
小,从事、农民业农工业劳动  
职业等)人口
生产人口
结论:乡村和城市景观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教
师点拨:乡村的类型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乡村聚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
增加,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规模可能会越来越大,逐渐
形成新的小城镇,甚至有可能形成大城市。比如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只是一
个小渔村,现在已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了。我国现在有很多农村正在进行新
农村建设,一批新的小城镇正在雨后春笋般出现,也许不久也会形成新的大城市
呢!【设计
意图】 让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比较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形态,并说出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完
成乡村与城市比较表。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又培养
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并将观察到的地理现象与所学地理知识结合起
来分析。学生通过读图能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出乡村与城市在房屋的高
度与密集度、道路的数量与质量、人口规模以及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等方面
存在的差别。 第
2 页



、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
过渡】 新城市甚至大城市的出现,是需要条件的。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宜形成聚落,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那么聚落的形成主要受哪些条件制约呢?
同学们观察抢答教材图.13,4以下图片中的问题。 学生
回答:聚落一般分布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
温暖湿润、地形平坦的地方。教
师点拨:由此可见,聚落一般是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气候,平坦适宜,自然资源
丰富。所以沿海、沿河、沿交通线的平原地聚落密区,集,规模较大,而自然条件
恶劣的高山、荒漠和寒冷的高纬度地区与炎热潮湿的低纬度地区,则
很少甚至没有聚落。【设计
意图】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教材的图片,并设计为问题,呈现给学生,富有
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我们观
察目前世界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四个地区,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学生小
组合作,讨论交流,形成统一答案,选取代表回答。 学生
回答:都位于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这些地区,方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设计
意图】 教学设计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活动问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
科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
和拓展,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学以
致用:我们掌握了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还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行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小组讨论)第
3 页
(续表)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  二


两大类,按照,图中A这种划分、B、C三处聚落属
于    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2.A、B、C三地
最可能优      ,先发展为城市的是理由是     。参考
答案:1.乡村 沿河分布,地势平坦 2. B该地处在两河交汇处,地域开阔
、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 【设计
意图】 学以致用,讲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练结合,捷径。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对于多种地理
事物现象有一定的兴趣,课堂发言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易于形成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从生活感知出发,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问题让
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情境中,热情和探究欲望。丰富的活动
设置,恰当的问题设置有助于师生以及学生之间多向深层次的互动交流
。环境对聚落的形
态的影响【
过渡】 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它不但影响着聚落的分布,而且还影响着聚落的形
态,聚落的形态往往和所处的地形特点密切相关。观察教材提供的图4.14和图4.15,自主
完成以下填空题。在有些
平原地因为地形,区   ,聚落规    ,模人口  ,房屋   ,聚落的形
态多呈现为    。在一些平原地为了区,靠近河流,获得生产生活
态影响  三、 环境对聚落形必聚落   需的, 沿河流分布,   呈状;而在有的聚落,山区沿着麓山
、谷地延 ,也呈   伸  状。学生
讨论回答。【设计
意图】 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学生通过教材的图文影响,资料就可以掌握,老
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简洁高效。环境对聚落民居的影响   四
、环境对聚落民居的影响【
过渡】自然环境不但影响着聚落的分布、形态、也影响着民居。聚落的民居建筑是
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不仅有
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一些特色的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
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阅读教材P83活动
: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察西4.1图6亚民居和图4.17东
南亚民居,并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