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四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2但愿人长久_苏教版.docx
2023-04-18,文件大小: 20.99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体系的基础上濡染第
1 页
四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2但愿人长久苏教版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平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


,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
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
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
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
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
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
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
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
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
成功。文学
成就苏轼
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
,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
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
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
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
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第
2 页
佛老


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苏轼今
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
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
,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
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
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
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
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
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
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
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
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
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
》、《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
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
神。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
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
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第
3 页
的大家,在诗、


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
如潮,极富气势。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
,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
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
创作成就。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壮阔
,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则写得
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
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
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在北宋
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
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
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
、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
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
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
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
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
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第
4 页



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
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
兀雪山,卷地而来。元佑
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
哨遍),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
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
,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
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
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
。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
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
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
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
。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
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苏轼
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第
5 页



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
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
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
》、《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
,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纪游的散
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
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
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
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
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
;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
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
》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
、风趣的个性。��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