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四年级上语文说课2但愿人长久_苏教版.docx
2023-04-18,文件大小: 18.17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四年级上语文说课-2但愿人长久苏教版一、 说教材(一)教材背景:《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体会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含义,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关键字词“无情”“偏偏”; 掌握默读课文并做记号的阅读技能;能有第 1 页


扮演等发挥联想和想象。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体会苏轼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即
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豁达开朗的态度,树立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通
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
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
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
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
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
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
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
所以要求会背。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
当然也需要学生通
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中秋节
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第 2 页
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和角色


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
重点:1.借
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
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2. 背
诵第四、五、六自然段。教学
难点:1.结合
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二、说教法1·语文学
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
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
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
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
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第 3 页



氛围。2·教学时,要以学生
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
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
,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
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三
、说学法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
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
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
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
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
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
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说教学过程(一)创
设情境 导入新课第 4 页
的文化


先,我让学生看图上的插图人物和书上的那首古诗,然后提出问题:你知
道这是谁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地介绍苏轼和他的词,并在黑板上出示
课文所引用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久,千里共婵娟。”接
着我设下疑问:九百多年前,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
呢?文中引用的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板书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二)认
熟生字 初读课文在这个
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或问同学,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然
后出示生字并组词,让学生跟着我学跟着我读,然后让学生把读正确、读流利
的成果展示出来。通过学习了生词和课前预习过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
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培养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
三)直奔重点 理解课文 首
先,我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文包诗课文的写作点,总结出这一类课文的共
同特点,都是在文中有些句子是解释所引用的诗句的。先
学习1—3自然段,说说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重点
教学第4自然段,我请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读这一段,并讨论这一段提
到哪些事物?月圆月缺是不是遂人所愿?请找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找出第 5 页



等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有谁会跟人作对,‘
偏偏’做什么”?从而理解“埋怨”。我在第四
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做一做“眼睁睁”这个动作,知道“睁”字
跟眼睛有关,所以用“目”字旁,表义,右边表音,进行生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接
着,老师动情地说:“是啊,生活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
的心态去面对呢?”这样就顺利地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第5自然段,再让
他们围绕“你明白了什么?”来谈自己的理解。(明白了:“宽慰”)为了
让学生理解苏轼最后为什么又“宽慰”了深入一些,我让他们联系生活
实际想一想,有时候全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有时候又天各一方,从古到
今都是这样的。在
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引用的第一句诗。然后,老师又过渡:既然明
白了“此事古难全”,那么亲人朋友之间应该如何互相鼓励、善待彼此呢?请
学生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利
地理解了“婵娟”的意思。之后,
师生合作把对名句的理解作一个梳理:老师读一句名句,学生读相关的课文句子,
再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反复吟诵所引用的两个名句,以达到激
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第 6 页
“无情、偏偏 ”


让学生围绕“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来整理自己的学
习所得,然后以“是什么引起苏轼发出这样的人生感慨呢?”来唤起学生对下节课的学
习期待。(四)
总结课文 今
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
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
、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古
往今来,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明月触发
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词吗? 课
件出示: 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野旷天低
树,江清月近孟浩人。(然:《宿建德江》 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王维上流。(:《山居秋瞑》 月
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举杯邀
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第 7 页
最后,我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
出惊山鸟,时鸣春涧王维中。(:《鸟鸣涧》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秦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五
、布置作业 1.完
成《语文课课练》、《同步导学》。2.背
诵课文4-6自然段。3.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六
、板书设计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埋
  怨:月圆人�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