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版)教案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章末复习.doc
2023-06-18,文件大小: 326.06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章末复习【知识与技能】在复习本章知识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过程与方法】经历利用相交线、平行线的有关事实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从中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思想(分类、转换、建模)和方法(分析、综合),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在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积累活动经验(学习或思维的方法、策略等).【教学重点】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教学难点】学会“说理”和“简单推理”.一、知识结构【教学说明】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零散的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知识定义(1)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3)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4)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5)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6)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7)内错角:∠4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8)同旁内角:∠4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2.定理与性质(1)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2)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5)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6)平行线的判定: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同位角不一定相等


∥的是(D)A.A=C B.B=D C.B=C D.A+B=180°
∠∠∠∠∠∠∠∠例4如图,(1)∵∠ABD=BDC
∠(已知),∴ ∥ ( );(2)∵∠DBC=ADB
∠(已知),∴ ∥ ( );(3)∵∠CBE=DCB
∠(已知),∴ ∥ ( );(4)∵∠CBE=A
∠,(已知),∴ ∥ ( );(5)∵∠A+ADC=180°
∠(已知),∴ ∥ ( );(6)∵∠A+ABC=180°
∠(已知), ∥ ( ).解:(1)CDA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AD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CDBE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AD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ABC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6)ADB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例5如图,∠1=2
∠,AC平分∠DAB,DCAB∥吗?为什么?
B.内错角都相等C.同旁内角可能相等D.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例2同一平面内,下列说法: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两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④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其中正确的个数是(D)A.1个 B.2个 C.3个 D.4个例3如图,下列条件能证明ADBC


∥理由:∵由AC平分∠DAB,故∠1=CAB
∠,又∠1=2B.,所以∠2=CA∠∠因而AB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6如图,∠ABC=ADC
∠,BF和DE分别平分∠ABC和∠ADC,∠1=2
∠,DEFB∥吗?为什么?解:DEFB.
∥理由:∵∠ADC=ABC
∠,且∠2=ADE
∠,∠CBF=ABF
∠,故∠2=ABF.
∠又∠2=1
∠,因此∠1=ABF
∠,∴DEBF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7如图,ABCD
∥,∠BAE=30°,∠ECD=60°,那么∠AEC度数为多少?解:如图,过E作EFAB
∥,则∠1=A=30°
∠;因为ABCD
∥,所以EFCD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2=C=60°
∠,
解:DCAB.


∠∠【教学说明】通过典型例题,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推理能力.四
、复习训练,巩固提高1.如图,BCAC
⊥,CB=8cm,AC=6cm,AB=10cm,那么点A到BC的距离
是 ,点B到AC的距离两点的 ,是、BA距离C ,点是到AB的
距离是 .答案
:6cm 8cm 10cm 4.8cm2.设a、b、c为平面上三条不同直线,若a//b,b//c,则a与c的位置关系是 ;若ab
⊥,bc的位置关系是,则a与c⊥ ;若a//b,bc
⊥,则a与c的位置关系是 .解:平行 平行 垂直3.下列图形中,由ABCD
∥,能得到∠1=2的是(∠B)4.如图,直线L1L2
∥,则∠α为(D)A.150° B.140° C.130° D.120°5.(1)如图,已知∠1=∠2,
试判(2)a、b的位置关系.断直线a//b,∠1=2
∠吗?为什么?
那么∠AEC=1+2=30°+60°=90°.


∥理由:∵∠1=∠2,又∵∠2=∠3(对顶角相等),∴∠1=∠3,∴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1=2.
∠理由:∵ab∥,∴∠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2=∠3(对顶角相等).∴∠1=∠2.6.如图,已知△ABC,ADBC
⊥于D,E为AB上一点,EFBC于⊥F,DG//BA交CA于G.1
∠与∠2相等吗?为什么?解:∠1=2.
∠理由:∵ADBC
⊥,FEBC,⊥∴∠EFB=ADB=90°
∠,∴EF//AD,∴∠2=3
∠,∵DG//BA,∴∠3=1
∠,∴∠1=2.
∠7.已知:如图∠1=2
∠,∠C=D,问∠∠A与∠F相等吗?试说明理由.
解:(1)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BA=∠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C=∠D,∴∠DBA=∠D,∴DFA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8.如图,已知∠ABC.请你再画
B∠DEF,使DEA一个∥,EBCF∥,且DE交BC边与点P.探究
有∠ABC与∠DEF: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BC与∠DEF的数
量①.理由:如图关系是相等或互补,因为DEAB
∥,所以∠ABC=DPCBC,又因为∠FE∥,所以∠DEF=DPC.
∠于是有∠ABC=DEF.∠如图②,因为DEAB
∥,所以∠ABC+DPB=180°BC,又因为∠EF∥,所以∠DEF=DPB.
∠于是有∠ABC+DEF=180°.∠
解:∠A=∠F.理由如下:∵∠1=∠DGF(对顶角相等),又∠1=∠2,∴∠DGF=∠2,∴DBEC


纸带,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②,折叠再沿BF成图③.(1)
若∠DEF=20°,则图③中∠CFE度数是多少?(2)
若∠DEF=α,把表③中∠CFE用图α示.解:(1)因为长方形的对边是平行的,所以∠BFE=DEF=20°
∠;图①中的∠CFE=180°-BFE
,以下∠每折叠一次,减∠BFE,所以图③中少一个∠CFE度数是120°.(2)由(1)中的
规律,可CF∠得E=180°-3α.【教学说明】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数学
规律.同时,学会归纳概括和总结,积累学习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五
、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
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1.布
置作教业:、“复习题”中第2、3材5、7、8、12题.2.完成同步
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在数学
课堂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补充,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
式的改变,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在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鼓励
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
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备课赞扬.时思考的更多的是学生学法的
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
9.如图①是长方形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