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助读.doc
2023-06-20,文件大小: 20.0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助读  一、整体把握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第 1 页


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
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
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
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
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
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
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
者。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
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
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
作。  二、
问题探究  1.后人
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对此如何理
解?  两晋时期,
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
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
骈散间行,各得且不尚华其长;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
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写水,个短短16字就将兰亭周围
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第 2 页
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
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
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
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世说新语·赏
誉》)  2.《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
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
不同状态,抒发了自
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
道家思想。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
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
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三、王羲之
其人其书  王羲之
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
其父比肩的书家。“二王”书法对南朝四代以至唐宋
以后的书家影响极大,因此王氏父子可视为魏晋书法的
代表者。  (1)王羲之
其人  王羲之,
字逸少,琅玡临沂人。羲之出生两晋门阀世家。
其伯父王导乃东晋元勋,父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年
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岁他。31时,去拜见大名士周
,周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当时时兴吃牛心炙,第 3 页
怀


时,在座的客人尚未动筷,周先割一块牛心炙给羲之,于是为时人所
重。  
长大后,羲之变得极善言谈,为人耿直。其父辈大将军
王敦、丞相王导对他都很器重。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
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在王家子弟中挑选。这位门
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都好,但一听说有人
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只有一位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
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郗鉴说,正是这位才
是好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郗璿嫁给
了他。  羲之
初为秘书郎,这是大多数名门子弟起家的清职。后
被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至长史。庾亮临终,上表
推荐羲之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声望渐隆,执政的
公卿多次召他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等清要之职,均为其
回绝。又授为护军将军,此职为禁军长官,并兼管武职选任
,极为重要。但羲之依然推辞不就。扬州刺史、大清谈家
殷浩作书劝羲之应命,羲之回书说,我素来不想在朝廷做
官,如任边职,无论何处,听凭驱使。后来,他还是勉强
入朝任护军将军之职。不久又力求外放,未得准许,不
久转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羲之出
身名门,又少有美誉,自然有名士脾气。其不欲
为朝官,其实就是因为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束。第 4 页
吃饭


服食养性,做了会稽的行政长官后,因其地多有名山
佳水,于是羲之就打算终老会稽了。此时谢安尚未出仕,正高
卧东山,其地正在会稽,又有孙绰、许询、李充、支遁等大
名士名僧隐居于此,于是羲之与他们游山玩水,诗作赋,清谈饮酒,十分畅怀。永和九年吟(353)一
班才子名士
同游会稽山阴的兰亭,于酒酣兴浓之时,羲之作《兰亭集序》以抒怀
并记其事。  羲之为人有
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
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
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
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
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
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
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
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
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
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
。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
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
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
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第 5 页
他又好


,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
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
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羲之
其书  羲之
书法在当时即享大名。评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世人对其书法推崇备至。一次,他到其门
生家做客,见其家有一榧木小几,几面十分光滑干净,忍
不住往上写了(真楷)书、草书各半。后来这位门生的父亲误
将几面上的字刮去了。这门生懊丧了好些日子。又一次,羲之
遇见一位老妇人卖六角竹扇。羲之给每把扇子题了五个
字。开始老妇人很不高兴。于是羲之对她说,你只说这是王
右军的字,扇子可卖百钱。老妇人照他说的去卖,人人都
抢着买。后来,老妇人又拿了扇子请羲之题字,他则笑
而不答。此数例均可见羲之书法在彼时之影响,亦可见喜
欢书法的社会风气。  羲之家
学渊源,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受到严格训练
。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家卫夫人(名铄)学书。稍长,他开
始四处游历,得见前辈书家李斯、曹喜、蔡邕、钟繇等人所
书碑刻,于是深感从卫夫人学书不大对头,是“徒费年月”。于是他
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创造出风
格轻灵优美、潇洒飘逸的新体,从而突破了汉魏质朴厚
重的古风。第 6 页



书法上欲开一代风气,自成一家,关键在于创出独特的风
格,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风神气韵。具体则表现在用笔、结
构、章法等方面。羲之的楷书本出于卫铄,卫铄则出于钟繇
。钟繇是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尽管楷书到他手上已初具
形态,但并未完全摆脱隶书笔法。羲之在钟、卫基础上加
以创新,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例如他所书之《黄庭经》与钟繇的《宣示表》相比,后者
凝重古拙、朴质敦厚,前者则妍美潇洒、轻灵自然。  王羲之的
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千古独步。行书与草书一
样,本是在文字的具体使用中为了方便而自然产生的“
急就章”。只是到了晋代,行书方才成熟为具有独特风韵
的独立书体。王羲之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
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合贯通,终于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
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今
观其书,的确俊逸遒劲,笔势纵横,在用笔、结构、点画
搭配等方面极富变化。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