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doc
2023-06-21,文件大小: 19.5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习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指导学习《观沧海》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第 1 页


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
没有联系。  (一)
初读  1.
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
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碣石,以观/ ,如:东临沧海。  2.
多媒体展朗读,示flash要求学生跟读。  (二)
细读  1.学生
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
连词。  山
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
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第 2 页
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教师点
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
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
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
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
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
三)悟读  
合作探究:  1.全
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观沧海》一诗写了
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
些诗句是想象的?  第一
层(开头两句):交待观海的地点。第二层(“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
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
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是附言,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
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几句最能体现诗的
博大胸怀。  
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
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第 3 页
  


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
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
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
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
气概。  
背诵全诗。(多媒体出示图片)  二、指导学习《
次北固山下》  古
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
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
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
联闻名。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往
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一)
初读  1.
听读诗歌,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
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外山/,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旧江春入//年。  2.
多媒体展朗读,示flash要求学生跟读。  (二)
细读  1.诗的四
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第 4 页



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
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提示: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
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
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
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
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
过得太快了,唐人以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
,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
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
绪。  (
三)悟读  1.“潮平两
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一幅怎样的景
象?  
春水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
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大江之上,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
挂在江面之上。  2.
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 第 5 页
  2.哪


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
,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
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学生
背诵诗歌。  
三、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
者介绍:李白字701~76(),唐代诗人.2太白.号青
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
有《李太白全集》  (一)
初读  
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二)
细读  1.感
悟诗意: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
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武溪、巫溪、酉溪
、沅溪和辰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
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诗的
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诗人
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
: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第 6 页
物所


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
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  
小结:渲染了气氛的黯淡、凄楚;描画了前路的遥远、险恶
;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3.诗的后两句
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4.“愁
心”原是悲伤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随风的形象所给
予读者的,为什么不是沉重压抑之感?  
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
度明月的凭借。这夸张奇妙而又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
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性,而诗人
对朋友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  (
三)品读  1. 首句写景
兼点时令,“杨花”、“子规”,即含有飘零
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
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
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
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
,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2. 作
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
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
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第 7 页
声声


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3.本
诗主题是什么?  
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 之情。  
背诵全诗。  四、学生自学《天
净沙秋思》  (一)
初读  学生
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
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
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
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
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
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