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苏教版必修一第18课《赤壁赋》课文.doc
2023-06-21,文件大小: 24.5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第
1 页
苏教版必修一第18课《赤壁赋》课文  《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


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
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
共适。”  客
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译文:  壬戌
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
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
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
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
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
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
,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
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
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
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
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
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
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第
2 页



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
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
:“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o&lsqu:“;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这么?(里)向
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
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
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
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
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
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
作伴驾,与麋鹿为友,(在江上)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
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
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
,(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
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
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
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
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
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
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
尽,又有什么可羡慕何况天地之间,的呢?凡物各有自己的归
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第
3 页
舟上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
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
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
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
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
,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
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赤壁赋》
赏析:  
说到文章本身,首先应注意到它体裁方面的特点。它是“赋”,不是
纯粹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等于今天的散
文诗。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
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文体,是古典散
文从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可是
这种新体的“赋”很难写,自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以后
,便不大有人染指了。既然它是“赋”,就应具有赋的特点
。《文心雕诠龙bull;&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
物写志也。”苏轼写这两篇赋,没有按照汉魏六朝时代的作家
写赋时那样大量堆砌辞藻,但比起他本人的其他文章来,文
采显然要多。至于“体物写志”,则《赤壁赋》以“
写志”为主,“体物”的部分着墨不多,却也精警凝炼
,形象鲜明。作者在赋中所铺张的内容,主要不是景物和
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但作者所讲的抽象道理是通过第
4 页
求取


象、比喻、想象、联想以及凭吊古人和耽赏风月等方式来
完成的,并不显得空泛或枯燥。这是在古人传统的基础上有所
创新的结果。试以欧阳修《秋声赋》与之相比,欧赋
的说理内容就未免过于抽象了,因此不及此赋更为扣人心
弦。此外,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都有短幅叙事,中间有
主客问答,此文亦具备。可见作者并没有脱离传统“赋”
体的规格,从体制上讲,它仍符合作“赋”的要求。我们
说,文学作品要继承传统。却不一定求其必遵循老路。苏
轼正是本着这种创新精神来写《赤壁赋》的。  其
次,从贯穿全篇的思想内容看,《赤壁赋》所反映的
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同《念奴娇
》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相
近;  
二是抓住时机耽赏大自然的江山风月,亦即《念奴娇
》结尾的“一樽还酹江月”。而主导思想乃偏重于后者。  
但这两层意思都是从篇中所歌唱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两句诗生出来的,这就不难看出苏轼的立足点
和采取这种生活态度的原因。也许有的读者会说,《赤壁赋》
中并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进步思想,不过主张“
及时行乐”而已。这话当然不错。但在这篇赋中“及时行
乐”的思想并未从文章中正面反映出来,读者所感受到第
5 页



乃是作者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
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该适应现实
,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尽管它是短暂的)环境里,不妨陶醉
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而文章的成功处乃在于它有一种魅
力,即大自然之美足以使人流连忘返,不得不为之陶醉
。这种沉浸于当前的适意的境界中的满足,正是苏轼一贯的
生活态度。特别是处于逆境之下。这种生活态度总比畏首畏尾、忧
心忡仲或无所作为、意志消沉显得乐观旷达,显
得有生机和情趣。因此,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和在常人已
无法忍受的处境中,这种生活态度应该说尚有其可取的一
面。而作者在《念奴娇》的收尾处,虽然说了“一樽还酹
江月”的话,却没有摆脱掉“人生如梦一”(本作“人间如寄”)的
空幻与悲哀。比起这篇赋来,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因此看来,《赤壁赋》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乃是主要的。作
者在篇中驰骋着意气纵横的想象力,仿佛“所向无空阔
”的“天马”;同时却又体现出作者细密的文心,谨严的法度
。无论遣辞造句,都不是无根据无来历的脱离传统艺术渊源
的任意胡为。作者戛戛独造的创新之处无一不建筑在
深厚而坚实的功力的基础之上。  清
代方苞评此文说:“所见无绝殊没者(有什么特别与众
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心地旷达),
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第
6 页



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畅)遂
也。”可为定评。盖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仿佛没有费什么气力
,实际上却是思路缜密,一丝不苟:这正是苏轼文章
的不可及处。  下
面我们逐段进行分析讲解。全篇共分五段。  第一
段从开头“壬戌之秋”到“羽化而登仙”。这是“赋”
的正文以前一段简短的叙事,这里面又分三小节。  第一
小节共四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
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第
二小节共五句,前两句写景,后三句写事,�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