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黄鹤楼送别 苏教版.docx
2023-07-06,文件大小: 15.18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诗为文之魂,文为诗之体,诗文呼应,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课文情感充沛、语言简洁优美,“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突出。 根据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我将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本课诗文相互融合的特点及其表达方法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走进名著”主题单元中一篇课文,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名篇的魅力。厦门的小学生使用人教版教材,在第7册已学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第9册第二单元对“通过景物表达感情的表达方式”已有初步了解,所以朗读、背诵、理解该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以学定教,把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学中,教师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立足文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语文实践中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词,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二)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二)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定基调。 刚刚大家听的这首歌《送别》,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送别。(板书课题,读课题。)(二)整体把握知大意。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想象黄鹤楼送别的情景。2. 完成填空题,书写时不仅要把生字写正确,还要注意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3. 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出古诗的节奏感。(三)诗文对照悟别情。第 1 页


读课文,诗文对照,思考:能够直接解释这首诗的只有第1、4自然段和其
他个别语句。课文为什么自然段还要写第2、3?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从
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依依惜别”)3.细
自然段,体会依依2、3读第惜别之情。(先默读课文,画出那些带有感情
色彩的语句,体会二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再随机展开交流。)(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
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
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让
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谈谈对离别的感受。(2)读李白说的三句
话。思考、讨论:你从这三句话中读懂了什么?(3)读孟浩然说的
话。思考、讨论:你从孟浩然的话中读懂了什么?(4)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
话 (四)诗文对照悟表达。 和古诗。1. 联
自然段的2、3系古诗,理解第内容是本文作者根据古诗和二人之间的关系想象出来的,再
回应前面提出的问题——“课文为什么2要写第、3自然段
?”从而把握本篇课文“文包诗”的特点。(作
者通过描写二人分别时的行为和语言,能更好地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和依依惜别之情。通过阅读这两段想象性的文字,读者可以更好人要表达的感情。)地理解诗2. 领悟古诗的抒情方法。(1)本文通过三四
百字具体描写了二人依依惜别的场景,李白的诗只有28个字,
他是怎样抒发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呢?(2) 为
什么此时此刻,李白眼睛看不见三月的美景,看不见似锦的繁花,只看见远去
的孤帆和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3)小
结:眼中之景表达的是心中之情。李白正是借这些景物来抒发心中的感情,这
就是“借景抒情”。3. 领悟
全文的写作特点。本课诗文相互融合,诗歌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诗歌的
身体。虽然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但是诗和文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各有特点:诗人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而文章的作者是根据古诗,发挥想象,通过
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来表达感情。前者含蓄,耐人寻味,后者直白,通俗易懂
。4. 结
课,布置作业和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六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简
案)一、教学目标 (一)
巩固生字、词,背诵古诗。(二)体会其
它送别诗表达的情感。第 2 页
1. 说说古诗的意思,相机点拨。画出相关的语句,解决疑难。2. 默


丰富的特点,发挥想象力,尝试把古诗扩写成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文包诗”想象
丰富的特点,发挥想象力把诗扩写成故事。三、教学准备学生阅读李白的《
赠汪伦》《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四、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
检查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况。(二)
交流对李白的其他几首送别诗的阅读收获,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三)以《黄鹤楼送别》为
例,分析本文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的?(抓住“
辞自然段”字想象送别的情景,课文第2、3就是依据想象创编出来的。)然
后以一诗为例,发挥丰富的想象,把古诗改写成故事。(四)学生写作,
化诗成文。第 3 页
(三)把握“文包诗”想象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