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六年级上册科学素材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6课建高塔教科版.docx
2023-07-13,文件大小: 3.16M,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建高塔一、使用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6课《建高塔》。 二、实验器材创新材料:长短不一的竹签,五颜六色的彩泥,硬纸板。图1 创新材料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一)教材原实验介绍及不足教材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方法:(1)“用空塑料瓶和一些沙子,研究三个问题: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怎样放不容易倒?怎样做最不容易倒?” (2)用饮料瓶、沙、纸板、塑料管、胶带做一个“高塔”,比一比哪组做的“塔”又高又稳定。把“塔”放在纸板上,慢慢倾斜纸板,哪组的高塔不容易倒。这两个活动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没有思维深度,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不高。同时塑料瓶口小,要将散沙装入瓶中,容易弄得满教室是沙;瓶子与瓶子之间也较难粘合,能第 1 页


设计思路2019年科学新课标新
增加“技术与工程领域”,这项领域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
学的科学知识、原理、规律等,结合数学、空间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
了解材料性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设计、测试而制作模型,体会“制作”的乐趣,养成通过“操作实
践”来解决问题的科学习惯,并关注身边技术水平的发展。本课教学
通过“比比哪组搭的模型最高”“寻找初次搭建的模型易倒的原因,设计又高又稳的模型草
图”“小组合作,建一个又高又稳的高塔”等系列科学探究活动,让全体学生在小组相互竞争
过程中、亲历设计并搭建高塔模型,从而自主构建高塔稳定不倒的科学概念。五、实验教学
目标(一)科学知识
目标知
道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二)科学
探究目标能用简单材料自
主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三)科学
态度目标体验合作与
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四)科学、
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 2 页
建起来的“高塔”虽然具有一定的高度,但仅有两到三层,且形状和色彩都较单一。(二)改进实验内容与方法围绕教材活动内容,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竹签、五颜六色的彩泥和硬纸板让学生建“高塔”,这些材料容易准备,可以搭建各种各样的“高塔”,搭起来的塔不仅塔的外部形状可以呈现多种形式,还能呈现出各种框架结构,且具有一定的高度,将知识性、活动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五颜六色的彩泥不仅带来美的享受,而且由于它的特性,还利于随时调整塔各层的轻重,又因它的粘性,便于竹签的穿插,大大降低操作难度,更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改进的材料虽然简单,但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材料的易取易得,还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断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试、改进,既落实2019科学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基本理念,又能促进学生匠心精神的养成。四、实验


程技术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六。实验教学内容(1)研究
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2。)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3)
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七
、实验教学过程(一)创
设情境,引题问出(1)出
示各种钢构高塔情景,引出:这些高塔是怎样建起来的?我们也来一起建高塔。(2)教
师提供材料,让学生搭一个模型:比比哪组搭得高?(3)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的搭建作品传送到屏幕上,引导学生讨论:模型不稳的原因?如何才
能让搭建的模型又高又稳?图2 学生的
失败作品(二)
探不高塔稳定究倒的特点课
件出示两组装置(见图3),引导学生思考号4个瓶子,:这12号瓶和号瓶、3瓶和瓶4号
谁更不容易倒?为什么?第 3 页
了解工


究装置学生
从中发现: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三)自
主设计,修正完善图纸(1)学生动手
画设计图。用手机现场拍摄学生画图过程,上传到屏幕上。(2)用手
机现场拍摄学生画图过程,上传到屏幕上,全班进行设计图的评价。图4 学生的
设计图(3)
修正并完善设计小(四)图。组合作,搭建
模型(1)学生
根据设计图,在底板上共同完成模型的搭建。(2)学生在搭建高塔的时
候,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现场拍摄学生的搭建、调试过程。(3)
播放学生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第 4 页
图3 探


果展示,馈流反交(1)学生
展示作品,并进行评5图比。 学生的作品(2)教
师出示教材中高塔图片,再与学生搭建模型进行对比,小组讨论,寻找它们的共同点。(3)最
后全班总结得出:高塔又高又稳的原因: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风阻小。图6 总
结第 5 页
(五)成


、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本课改进教学
设计,创新实验材料,主要呈现以下几个亮(一)体现“点:STEAM”教育理念,也与
我国当前提倡的核心素养相吻合“STEAM”是一种以
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
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本课教学设计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与目前我国
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相吻合。(二)落实新课标中有
关“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课程内容理
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
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三)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学生在本
节课中获得的科学概念,都是在自身亲历一系列探究过程中构建起来的,这一过程学生
从“要我学”转变到“我想学、我要学”的学习模式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第 6 页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