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02-2 红烛-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
2023-07-15,文件大小: 1.38M,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红 烛


、形象赏析:赏析红烛形象。•3“”
、延伸阅读:红烛这一事物形象的意义。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闻一多及其文学主张;了解《红烛》诗集及《红烛》一诗创作背景。•2“”


知人论世


材料一: 闻一多(1899-- 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生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在云南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材料二: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三美"主张)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三美”"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
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
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
、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 诗人
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被个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
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时的书,与当生千千万万的青年知
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思抉择,考着人生的价值。中华
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迸胸腔,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红烛》一诗写作背景 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诗集《红烛》的序诗。 这首诗写于1923年,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



赴他国留学,美受堪忍受不到的歧视,写过 多爱国诗篇。许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
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
本收六十版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二81年9收一百零三首。题材
广泛,内容丰富,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
,更表现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
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
的感伤和哀怨。诗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治统下的黑暗,
或反映劳动人的民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
想象奇新,语言生象形动。 该
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还而且,以丰富的想象、精炼
的语言、典型的东形方风格,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红烛》诗集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


形象赏析


读:吟咏诗韵,情满红烛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大
声朗读,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一、 朗
要求:


示:• 有感
情地朗读《红烛》,梳理诗歌的行文脉“”
络;注意体会诗人借助对与红烛话表达出的青春
的困惑与希望,对理想的坚毅追求;朗读时关注
感叹词的回环使用和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 “”
红烛本为古典意象,诗人却赋予它新的含义“”
,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中红烛的象征意义。梳
理出诗歌情感的变化过程。



子出处:
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
死到丝方尽泪,蜡炬成灰始干。晓镜但愁
云鬓改,应夜吟觉月寒光。蓬山此去无
多路,青勤殷鸟为探看。译
文见
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
,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
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
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引
无题李商隐相见


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一
种怎样的感情?之后用来形容哪种
形象?一
种坚贞爱情的写照。蜡
烛直到完成全变了灰烬烛干泪才会,原来是写自为不能相聚
而痛苦,尽无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干,现在多用来比喻老师等
无私奉献、勤劳敬业的人。闻一多
赋予了蜡烛怎样的新形象?边
解读边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李商隐


行文赞惑脉络颂勉思慰
光烛之
魂蜡炬成灰泪
灰烛之责烛之
泪烛之
收获,
始干莫问
但问耕耘《红烛》
烛之色(“红”)烛之


蕴,体会“红烛”精神
过渡语: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之美是赏析诗歌的
重要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遣词造句、理解
含义、技巧手法等方面。• 通
过阅读《红烛》,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可以独
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二:赏析诗


头的“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说中。•2、诗明第2、3节,
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
误”,这两者是否矛盾?说明理由。•3、
怎样解第4理节中“烧破世的人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
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句这话第•4、。6节中“又
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又发出了怎样的•问?疑5、“是
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中”侵”字用得好很,请简要。明说•6、
简要谈谈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诗的理解。•7、
全诗九节,每节一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有
什么作用?请简分要析。•8、
•1、诗歌开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共一”,一句问了几次?有何意义
?请具体分析。


:“”诗歌开头的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
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文
章开头便直接情抒,表明了诗人闻一多是知
道红烛会燃烧尽自己绽放光芒的品性,而
不是在看着红烛燃烧的过程中慢慢感知到的,与“
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呼应。 这一句是
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
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第1题


吐出来的心应该是什么颜色? “红”色,
如蜡烛一般是的红色,红色赤诚的象
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
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
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
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在这首诗中,可以说
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
境融”。一个“吐”字逼真地描
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诗人


:2、3两节中先说一烛“红误再误”,后又写“
不误不误”是不是盾矛? 不
矛盾。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
,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节下一;说“不误,不误!
”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两种截然相反的回
答,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
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对而红烛产生了
深为敬仰的感情。 诗人
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
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诗的人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
个时代进步青在年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遇所到的矛盾
和获得的觉悟。
第2题


:怎样理解第4节中“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
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句
话。 当时,民
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
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
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
。 诗人
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
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
,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
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
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第3题


:第6节中“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又发出了
怎样的疑问? 诗人的
内心又开始矛盾,疑惑,之前矛盾为何甘愿牺牲
,在这里又开始矛盾已经决定牺牲了,又
为何伤心流泪呢?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内心的矛盾
与挣扎。
第4题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中”侵”字用得很好
,请简要说。明 “侵
”有侵略、入侵之意,运用了拟人手法。“
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
片光明,残反是一种邪恶它的,势力的行径完全是
邪恶的行径。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而烛,小火在或大或
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地摇曳晃动。用“着急”更
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
为天职的灵魂。
第5题


:“简要谈谈对莫问收获,但问耕”
耘。这句诗的理解。 诗人
此处引用曾国藩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