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兰亭之雅,田园之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素质教育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2023-07-19,文件大小: 2.84M,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与妻书》《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对比阅读兰亭之雅,田园之清核心意象的审美文化比较






后代对兰亭雅集的评价大都集中在“雅”字上,如唐代顾况在《宴韦庶子宅序》中言:“昔洛下邺中,兰亭岘首,文雅之盛,风流之事,盖一方耳。”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而对于陶渊明的诗文评价多出现“清”字,如南朝钟嵘《诗品》:“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清代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言:“渊明诗清远闲放,是其本色。”






从后代的评论来看,兰亭之“雅”和田园之“清”是这两篇文章最为核心的审美特征,我们不妨借用古人的评价,将核心阅读任务聚焦在“兰亭”和“田园”这两个核心意象上,在文本的对比阅读中,辨析兰亭之雅和田园之清的文化内涵,这种对比阅读,可让文本的分析更深入,让思想情感的理解更深刻。


任务环境对比壹人物对比贰情思对比叁


一任



1兰亭之幽雅、田园之清淡环境对比






《兰亭集序》描写兰亭的环境主要集中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建于山林之间,“崇”形容山高,“峻”形容山陡而形胜,“茂”字言竹林之密,“修”字言竹子之长,“清”字言泉水之澄澈,“激”字言环境之幽静。这四句不仅描绘了兰亭周围山林繁盛的实景,而且渲染了一份幽静和雅致的意境。






酒盈樽。”
《归去来兮辞》描写田园环境的核心语句主要集中在:“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



相比较,兰亭环境乃静态而赏,陶诗的田园可动态而


观,田园环境是由一个个生活场景组合而成,有焦急瞻望渴盼已久

的屋舍,有欢心等候的僮仆和稚子,有亲人陪伴
,有暖心的家宴,平淡真实。



还描写了 的田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是用
典,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
与求仲、羊仲来往。“三径”暗含“归隐”之意,“松菊”隐喻陶渊明的品


格,“松”色青而品韧,“菊”色淡而品洁,“松菊”与“三径”将作者笔

下的田园意象化,不只是日常的生活隐多了一份,更者之“清”,《论语

•微子》就曾谈及“: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孔
子以“清价隐”来评者,《说中解文解字》释:“清,朗也,澄水之貌
。”《释名》中亦曰:“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此处松菊志
高品洁,便是对去浊远秽之“清”的最好诠释,所以此处意象化的田园环境用“清”字
便可言明。
陶渊明




日常生活化的场景中见其“淡”,在意象化的景物刻

画中见其“清” 。“清淡”二字可概括陶诗中田园的特

点。
陶诗中的田园,在


二任
旷之士



人物对比
2兰亭风雅之人、田园清


涉及兰亭之“人”的关键语句有:“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因寄所托;或,放浪形骸之外我们。”先看兰亭之人的身份。参

与兰亭雅集的大都是东晋时的世家大族。王羲之出身琅邪王氏贵族

,以书法闻名遐迩,“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东晋时期琅邪王氏
家族与当时的皇室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而过之,晋朝南渡后主要
依靠琅邪王氏,当时掌权的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
《兰亭集序》中


晋书•王羲之传》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许询、以等皆支遁文义冠世,并筑

室东土,与羲之好同。”参雅集的与兰亭除王羲之外,还有当时

的士族大家谢安、及王氏孙绰贵族子弟《。晋书•谢安传》提到了

谢安擅长文学,由《晋书•孙绰传》可绰见孙也是少有的博学善文之

士。



再看兰亭之人的行为。这些博学多才、风流潇洒的士族大家在这
里聚会,不只是赏玩山水,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他们的

生活更趋向雅化,我们可将其生活状态概括为三种:一是“流觞曲
水”,这是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二是“谈玄说理”

;三是“潇洒放诞”。前两种是对族晋士东大家生活状态的写

照,东晋名士有清谈派和放诞派,清谈最初是一种哲学交流方式

两,晋时期成一种为显示自己身份和养素的方式。放诞派以竹林
七贤为首,东晋士族多效仿。总之,清谈派,玄意幽远,高谈雅论
; 放诞派,法 目无礼,任情率性。
我们


与兰亭雅集的人大都是世家大族,位高权重,雍容雅致,博学

多才,在兰亭集会不只是赏玩山水,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饶,更是

趋向将日常生活雅化,在集会期间,诗酒唱和、高谈雅论、任情

率性、书画骋才,正如宋楼钥在《路汪季跋所藏修禊序》中

所言:“永和岁癸丑,群贤会兰亭。流觞各赋诗,风流见丹青。右
禊军莫文序,采粲日星我们。”人,为兰亭之呈现了风雅之美。



怎样的呢?诗中刻画田园之人身
和份具体活动的关键语句有:“引壶自觞以酌,眄庭柯以怡颜。倚

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以成日涉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

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

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窕既窈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归去来兮辞》中田园之人是


看田园之人的身份。田园里有陶渊明,还有农人、亲人(
家人)。陶渊明一生以“贫士”自居,并在诗词中多次直言寒门
身份,“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陶渊明的家世可追溯其曾
祖父陶侃,陶侃凭借军功跻身显耀之位,但寒门出身的陶侃在门

阀社会中很快就被挤出士族大家的行列,此后陶家逐渐衰落,到

陶渊明的父亲这代,则无做官记录可考,陶渊明因贫寒出仕做官

,又因“质性自然”而多次辞官,回归田园。诗中除了陶渊明这一

贫士以外,还有农人和亲友,这些人大都是田舍之翁、白丁,
以农耕为生,活生清贫简单,与兰亭之人相比,无显赫清贵之士族身
份,无风流文采,无高谈阔论之雅致。



看田园之人的生活。和真正的农人相比,陶渊明虽在田园,
却过着和农人同中有异的生活事于与“将有。西畴”的忙于农事的

农人相比,陶渊明显得更为闲适,处于闲适状态中的陶渊明或

于静中玩味田园:庭院独酌、静默怡颜、园中远眺、抚松盘桓。或

于动中寻觅自然:与亲人闲话、与琴书为伴、翻过山林、越过山

丘、探幽访奇。这些生活场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简单、平淡、质
朴和浓郁的烟火气,但在这简单质朴的生活中,又有一份超越烟火气
的淡泊旷远之气。



融入了意象化的生活绘。描陶渊明,深居陋室,
但“傲物”“怡颜”,简素淡泊。农人、亲人、山丘、林泉,一

切看似平淡质朴的生活,于陶渊明却可“悦”可“乐”,这又

超越了田园之质朴,走向了旷达高远。之所以会有这样意象化的

表达,正因为这些简单、平淡、质朴的生活场景正契合作者心境,

正如《宋史•苏舜钦传》中言:“耳目清旷,不设机关以待人,心
安闲而体舒放。”田园生活里,陶渊明清贫但淡泊旷远,身心
安闲自适。
陶渊明在田园中


三任
哀清、田园之雅逸情思对比



3兰亭之


涉及兰亭之人情思的文句有:“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

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

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

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

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中


士族权贵纵情山水,游心翰墨,但“乐与时去,悲

亦系之”,乐极生悲,兴尽悲来。自然无穷,生命短暂,终有尽
时,生死问题成为雅集文人终不能逃脱的宿命,在面对人与自然

的永恒矛盾时,一句“岂不痛哉”给这场雅集笼上了浓雾般的愁苦



兰亭雅集的


对生死之痛,兰亭文人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呢?文中有两种思想,一种是其
他文人的观念,他们认为既然生死无法超越,那就用

道家“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宽慰自己,在“齐生死”的

观念下超越生死。另一种则是羲王之的思考,他认为“齐生死

乃是”虚妄现实事,在之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否定庄子对生死的

超越。



之的生命观,首先是承认死亡不可逾越,生死不可等同。其
次是他将生死哀痛置于历史长河中,古今文人的共鸣,可调和、化解这份

哀痛。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言:“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

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