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运算律.doc
2023-08-29,文件大小: 19.00K,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运算律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1?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第 1 页


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教材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1) 引出一个实例。第56页例题求跳绳的人数,学生分别列出算式28+17=45和17+28=45。由于得数相同,这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28+17=17+28,这是教学加法交换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如果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会列式(28+17)+23或28+(17+23),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也可以组成等式(28+17)+23=28+(17+23),这是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同样,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材也都先引出一个实例。各个实例的要点是等式中的数学内容,在28+17=17+28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调换了位置。在(28+17)+23=28+(17+23)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运算顺序不同,分别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实例,了解其中的数学内容,明白当前的学习任务,产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第 2 页


很重要,要把学生的学习
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但挖掘要紧密联系
算式,不要抽象概括,更不能由此就(。得出运算律2) 进行类似的实验。在第一个实例中
看到的数学现象是不是普遍性的规律,这需要在类似的
情况中验证4排分别算一算(。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安5+25)+13和45+(25+13)、(36+18)+22和36+(18+22),
看看每组的两道算式中间能
填上等号吗?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第一个实例中的数学现
象在类似的情况中同样存在。教学的时候,不能让学生
未经计算就在每组的两道算式之间写上等号。教学时还可以
鼓励学生自己写出几组类似的算式,进行更多的验
证,体验现象的普遍(性。3) 在众多案例中概括。教学加法的两条运算定律时,教材都让学生
从这些等式中说说
“有什么发现”,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教材要求学生“在
小组里说说,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都引导学生对众多案例进行概括,把同类
型案例的共同特征提取出。来第 3 页
教学第一个实例要注意两点: 一是教师参与列算式活动。第57页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可以列出许多算式,但不一定列出研究加法结合律需要的算式。这时,需要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一起列算式,避免在列算式这个环节上的不必要纠缠。二是挖掘等式里的数学内容


去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述各条运算律的内容,这并不是不需要概括性的表
述,而是把概括运算律的活动留给学生进行,以避免
机械接受、死记硬背。学生
经过自己的观察、验证,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运算律的内容,
才是他们对运算律的实实在在的理解。教学时要十
分重视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这是
锻炼思维的极好时机。对学生的口头表述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基本正确、能
讲清楚就可以了。概括交换律比较容易,概括结合律比较难,
特别是加法结合律。要引导学生应用运算顺序的知识和混合运算的
经验,以分别
讲述等号两边算式的计算步骤为载8(2体进行概括。如+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概括要
联系等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经常进行,逐步提高要求。(4) 用符号表
示运算律。教材让学生用
图形和字母组成的等式表示运算律,这是过去
数学教材里没有的。图形和字母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
质内容。学生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能充分体会这
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
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第 4 页
与过


指出的是,教学四条运算律的线索基本相同,在具体落
实时仍各有不同。首先是学生对交换律的已有感性认识的积
累比结合律多,因此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
紧接着问学生“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还继续
提供感知材料,安排两组算式,让学生经过计算得出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的结论。其次是把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
向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迁移,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给学生更
大的主动学习空间。如乘法交换律的第一个实例的等式的出现比加法交换律
快,而且让学生填写完整
。又如乘法结合律教学中的类似验证比加法结合律
放得开。再次,用符号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也不相同。加法运算律先用
图形表示,再用字母表示。因为图形比字母生动、有趣,学生容易
接受,也喜欢使用。乘法运算律则直接
用字母表示,跳过了图形表示这个活动,这是考虑到学生
已经具有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能力和体验。2? 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应用运算律能使有些计算简便,简便运算应
该是学生的主动
追求和自觉行为。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作为引导,在“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为学生创设了多次体验的机会,让
他们主动进行简便运算。(1) 体验简便,
选择简便。第 5 页
还要


组中的两道算式。通过算和比,学生一要看到同组的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二要感到两道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三要感到同组的两道算式中,一道计算比较简便,
另一道比较
麻烦;四要知道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利用运算律相互改写
。如果学生有了上面四点收获,那么就为教学简便运算
作了有益的铺垫。第59页的例题求三个年级参加跳绳比
赛的总人数,通过“
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次体验三个数
连加时,如果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
的两个数先加,运算比较简便。另外,在第59页“想想做做
”第1题、第62页“想想做做”第3题,创设了简便算法的
氛围,引导学生把例题里获得的体验转化成进行简便运算的内在动力,使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自
我需要和自觉
要求。(2) 体验
灵活,适应变化题和第第60页第2。62页第4题中,应用加法结合律,有些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要同时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才能使计算简便。教材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要
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各
种具体情况,不要生搬硬套。第 6 页
第58页第4题和第62页第2题都可以先算一算,再比较每


接近整百数。如果把这个
接近整百数的三位数分解成“几百加几”,原
题就从两个数相加变成三个数相加,而且可以利用加法结合律简便运算。类似的还有两个两位数相乘,如果把其中
某一个乘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就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使
原来不容易口算的题变成容易口算的题。这些技巧都是
灵活应用运算律的表现,也是学生充分体验的结果。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实
际问两题、60页第4、5题,如第第63页第10题等,这些题都可以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设计这些题的
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简便运算不只是数学技能,也能简便地解
决实际问题。体验是学习
者的心理行为,外界只能为学习者提供体验的条
件,不能代替学习者进行体验。体验既能对数学内容有更
深刻的理解,还能产生情感表现。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是教材的
编写理念,教材为学生预留了许多体验的
机会,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体验到实处,让体验产生效果。落第 7 页
第60页第3题是两个三位数相加,其中一个加数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