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6蔡元培.pdf
2023-09-05,文件大小: 1.47M, 下载: 0
下载
下载地址加载中.... 下载教程
提示: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
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
一、人物简介 .................................. 3 二、作文素材与运用 ........................... 10 话题1:勤奋刻苦:六十年如一日勤于读书 ..... 10 话题2:爱国:“临大节而不可夺” ........... 10 话题3:虚心: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入北大 ..... 11 话题4:创新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11 三、精选文章 ................................. 11 至今难忘蔡元培 ........................... 12 四、适用话题 ................................. 13
-$

�

2



06. 蔡元培

一、人物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人。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前清举人,1892年为翰林,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行教授治校。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倡导抗日。1932年与宋庆龄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组织爱国民主抗日运动。抗战爆发后,主张对日抗战,支持国共合作。上海沦陷后,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病逝。 一百多年来,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换了不少人。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还是蔡元培校长。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堪称风采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一、改造北京大学
3



1917年1月,在黎元洪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敦请和孙中山的劝促下,出身翰林的前清举人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当时,许多学生继承着清末老爷式的作风,只想混个毕业资格,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少数肯读书的,也多抱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读书当做求取功名利禄的捷径,对学术研究并无兴趣。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的大有人在。这就是他就任之前北大的校风。 蔡元培到校后,第一次发表演说,即指明:“
大学学生当以研究
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思想这一方针,他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为贯彻,提倡民主精神,推广近代科学文明,广泛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扩充文、理科各系,随后又沟通文理,合为一科,设置研究所,改年级制为学分制。改革行政体制,实行教授治校与民主管理。 为纠正奔竞与游荡的恶习,他发起组织进德会,以养成个人的高尚道德。为提倡正当的消遣,他推动设立体育会、技击会、音乐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组织。为养成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他推动开设消费公社、学生银行、校役夜班、平民学校、平民讲演团,出版《新潮》《国民》等杂志,借以发扬学生自动的精神。 他聘请陈独秀、李大钊、杨昌济、马寅初、马叙伦、陶孟和、章士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冯祖荀、丁绪贤、温宗禹等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到北大任教,借以介绍世界学术成果,提高学术
4



水平。通过这几方面的改革,学校的学术空气逐步地浓厚起来了,而那些不重视学术和仍以念书为晋身之阶的学生也日益减少。 1919年5月3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在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山东条款上签字。蔡元培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将其告知北大学生代表。于是,北京各校学生原定于5月7日举行的集会游行爱国示威运动,提前于5月4日爆发。这天下午,北大及北京各大专学生游行即将结束时,有30余人被巡警拘捕。蔡元培同情学生,与各大专校长竭力营救。被捕学生释放后,在反动势力的逼迫下,他递辞呈,发表启事,离京南下。7月间,五四运动取得光辉胜利,校内、校外恳切催促;他打消辞意,吁请全国学生复课。9月中,返回北大任事。 五四运动后,愈来愈多的革新社团在北大纷纷出现,如新闻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史学会、经济学会、化学会、生物学会、数理学会、地质研究会等。1921年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要在《北京大学日刊》上登载启事,公开招收会员。蔡元培同意刊登,并亲自出席该会成立大会,发表讲话。该会需要活动场所,他又同意给两间房子,一间当办公室,一间当图书室。 1920
年春,江苏女学生王兰等人请求入北大学习。当时考期已过,蔡元培准许他们先当旁听生。这年暑期,北大正式招收女生,

破男女不同校的禁例。这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是一次破天荒的创举。校务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期间,不仅主持北大的 ,而且对于校外的各种教育事业,也积极参与和援助。例如,他兼任中法大学、华侨大
5



学、民国大学、孔德学校、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等地校长;兼任全国欧美同学会会长,及东南大学、厦门大学、杭州大学、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中国科学社、中华教育改进社等处的董事。对他们的工作,他都竭力支持。 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他特撰《湖南自修大学的介绍与说明》一文,广为宣扬,并着重指出:该大学“合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其诸可以为各省新设大学之模范者欤!” 二、校长向杂工鞠躬回礼 1917年1月4日,隆冬的北京,大雪纷飞,黄沙扑面。一辆四轮马车驶进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新校长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他的礼帽,向这些杂工们鞠躬回礼。在场的许多人都惊呆了: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过的事情。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是内阁大臣的待遇,从来就不把工友放在眼里。今天的新校长怎么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崇高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这不是一件小事,北大的新生由此细节开始。蔡元培希望通过这一行为开风气之先,使得这所曾声名狼藉的国立中央大学焕发生机。 此后,他每天进学校时,都要向站在大门旁边的工友们鞠躬致敬。久而久之,这成了他的习惯。他的这一行为,是对北大官气的一个反拨,是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他首先从自己做起。
6



蔡元培办北大,将北大作为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北大是他生命的
一部分,北大是他的一个辉煌的文化理想。从此,北大与蔡元培如同
血肉般联系在一起。
他的继任者们,有许多人在追随他,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多的人不仅不是献身于北大,而是把办学校当作个人晋升的一个途径了。 蔡元培之前的北大,可以说是一片乌烟瘴气,“学生对于专任教员,不甚欢迎,较为认真的,且被反对;对于行政司法界官吏兼任的,特别欢迎。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也不讨厌。因有师生关系,毕业时仍可为奥援。所以学生于讲堂上领受讲义及当学期学年考试时要求题目范围特别预备外,对于学术并没有任何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蔡元培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究竟什么是“大学”?大学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就无从谈起。 三、兼容并包,倡导自由思想 20世纪初期,蔡元培曾经赴欧洲留学,并且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对西方的现代大学教育有了直观、深刻的感受,这给他的思想以很大的触动。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教育,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教育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以来实行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中国教育界缺乏思想自由,文化、学术专制现象严重。 民国成立后,虽然封建君主被推翻了,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封建遗毒仍然严重存在。有的学生以为学校就是科举,只要坐在学校里面
7



听讲,考试的时候混个及格,到时候再拿个文凭,就满足了;有的学生依靠着家里的官僚背景,或者经常不来上课,或者请人代考,或者上课的时候还有仆人陪同,或者对老师蛮横无理;有的学生把学校当成过去的书院,动辄出口云“师法”,闭目塞听,排斥其他学说;有的学生则把学校当成升官发财的道路,整天就是想着如何凭借学校的名声去社会上谋个好职位,赚取高额薪水。 为此,蔡元培在接到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邀请时,遭到一些好友的善意规劝。他们认为,北京大学的这种风气由来已久,前几任校长都曾努力改革过,但都因为种种缘由而未获得成功。因此,他们期望蔡元培能够知难而退,不要因为改革北大而损害了自己的名声。然而,他谢绝了朋友的好意规劝,知难而进,接掌了北京大学,并且提出要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以改变这种情况。
内容系创作者发布,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夹子盘观点,可联系客服删除。
夹子盘